首页 » 动漫

中欧之间需要“对话”而非“对立”

2021-07-05 10:59:41
A+ A-
2021年6月29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举行“中欧投资合作:机遇与挑战”研讨会。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按下暂停键后,中欧应如何合理管控分歧,减少误解与矛盾,继续加强投资合作?双方的贸易与投资计划又该如何实现更有效的对接?本次研讨会邀请多位中欧智库专家,对国际变局下中欧合作关系的现状与未来交换了意见和看法。

一、理解彼此利益关切,推动公平对等的开放合作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欧之间合作仍是主流,互利才是目标。2020年疫情之下,全球贸易受到较大影响,但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欧班列全年开行1.24万列,同比增长50%。可见,现阶段中欧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虽然面临困难和挑战,但合作的大趋势是符合双方利益和需求的。无论是在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气候变化、规则标准等领域的合作,都是今后中欧各国值得关注的问题。中欧应进一步加强务实互利合作,增进政治互信,于变局中开新局,为不确定的全球经济注入确定性。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副校长费多丽(Doris Fischer)指出,中欧推进重点领域合作,共同获益和优势互补将是关键。欧洲和中国都致力于打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并更好地连接彼此。从欧洲角度来看,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确实非常的重要。当前协定虽遭“暂缓”,但欧方仍有意愿与中国一同推动该协定尽早签署生效。未来中欧应继续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可持续发展、争端解决等方面寻找新的合作模式,并使双方能够从中获益。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如何与欧洲投资计划实现对接,费多丽表示,基础设施的环境标准是公众关切的问题,应得到重视。此外,金融的可持续性也应得到关注。欧洲在保护环境、气候变化等方面具备良好的传统和开展项目的丰富经验,而中国具有经济规模大、核心技术先进等方面的优势。双方应充分利用技术、制造和资金的互补优势,推动可持续性融资,并通过绿色合作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全球性挑战。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教授丁纯则认为,尊重和兼顾彼此的核心利益,将有助于缓和双方关系并开拓合作。近年来,中欧经贸合作迅速发展,也达成诸多机制性安排。从长期来看,双方都有各自的利益关切。中国主要对其在欧洲投资所面临的政治环境,以及在反倾销和反补贴领域面对的贸易壁垒问题日益关注,而欧洲主要对市场准入、技术转让、贸易投资环境、劳动力标准和透明度等问题更为重视。他指出,目前中国正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和改善贸易投资环境,特别是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利用外资的政策,以期为外商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投资环境。中欧全面投资协议作为一个新的平台,中国和欧洲都能够从中受益,同时对于全球贸易复苏、经济增长也大有裨益。中欧在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和投资均具备基础,未来双方在致力于打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同时,可以在该协定框架下推进深度合作,开拓发展空间。

西班牙埃尔卡诺皇家研究所高级分析师米格尔·伊格莱西亚(Miguel Otero-Iglesias)指出,中欧在政治、经济体制上存在差异,但不应成为双方合作的障碍。米格尔表示,事实上德法意三国都认为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即是一个框架,也是一个平台,给欧盟国家提供了市场准入的机会和公平的商业环境。由于在某些问题上的分歧,欧盟冻结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而历史经验表明,制裁非但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只会适得其反,尊重差异,做好沟通至关重要。他指出,如果中国真诚地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而且能够做到透明、开放、拥抱所有参与方,让欧洲了解“一带一路”的理念和内涵,将有助于逐步扭转欧洲国家现在的看法,消除疑虑和担忧。尽管当前中欧在科技合作存在困难,但并不缺乏可以开放合作的领域。欧洲认为在不同的领域中,中国即是竞争者,也可以是合作者。

二、加强沟通与协商,发挥“多边合作”的平台作用

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亚洲研究中心主任阿莱西亚·埃米赫尼(Alessia Amighini)强调,欧洲对华态度有别于美国,保持中欧沟通渠道的畅通尤为重要。她强调,欧洲和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虽然欧盟内部国家对于中国政策的解读各异,但相比中美关系,中欧关系还是有积极的一面,欧方也有意同中国保持沟通与对话。因此,中国对待欧洲的态度与方式也应区别于美国。她建议,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中欧政界、智库界、商界与媒体界的交流,理解彼此利益关切,以对话减少误解,防止由于长期交流对话的缺失而导致双方误解加深。总之,欧洲愿意与中国一道就各类经济议题,不仅仅是针对于投资问题,还可以就制造业、技术安全、金融业等领域进行更多实质性、开放性的讨论。

匈牙利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前所长安德拉什·伊诺陶伊(András Inotai)认为,坚持多边主义将是未来中欧合作的正确方向。他谈到,目前欧洲内部对于《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存在三种声音,第一种是对未来中欧合作所带来的互惠利益持乐观态度;第二种是呼吁中欧应首先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在形成共同规则框架的前提下再推进合作;第三种则是悲观的论调,认为中欧在该领域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已无继续合作的可能。安德拉什认为,鉴于目前中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冻结”协定并不符合中欧的根本利益。在未来磋商过程中,双方应继续坚持多边主义,重视彼此的差异性。中国也应充分考虑欧盟各成员国的差别,特别是经济规模较小国家的利益问题。关于“一带一路”如何与欧洲当地投资计划更好对接,他建议,中欧之间应进行更细致的多边磋商,尽快将合作规划落到实处,包括推进措施、规则制定以及项目监控。此外,疫情之后,欧洲和中国应建立新的金融合作体系,探讨欧元、人民币如何更好发挥作用,从而建立更好的全球货币秩序。同时,中欧还应继续探讨在非洲以及在北极合作的问题。

荷兰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范德普滕(Frans-Paul van der Putten)表示,探索多边合作模式将有助于减少中欧合作的“政治疑虑”。他指出,在中欧关系持续政治化的背景下,双方必须接受并应对新的中欧关系现状,即由于中美地缘政治关系诱发的中欧经济问题走向政治化,以往中欧之间的问题也不能简单再用“政经分离”的方式去看待。同时,欧洲市场也开始认真看待中国经济所带来的影响。范德普滕认为,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停摆实际上也是中欧关系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从欧盟方面愈加强调价值观问题可以看得出来。他建议,鉴于中欧经济合作的实际需求,中欧仍应继续探索多边合作框架与规则,进一步促进中欧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以推进中欧经贸投资合作顺利向前发展。

丹麦国际关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江阳(Yang Jiang)指出,欧盟国家应客观看待对华合作存在的风险与机遇。受国际复杂形势影响,近年丹麦对来自中国海外投资持较为审慎态度:首先,与北欧其它开放的小型经济体国家相同,国际贸易和海外投资对于丹麦至关重要。北欧各国家在安全政策、外交政策及对待外部投资态度相较其他欧盟国家更加保守务实。其次,中国与丹麦在价值观与理念上的差异,也导致丹麦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存在疑虑,但总体而言,丹麦对协定的签署持谨慎乐观态度。据2020年丹麦驻华大使馆和丹麦商业协会就丹麦公司对中国市场看法调查显示,大部分丹麦公司认为,中国对其公司全球运作来讲至关重要,主要的受访者也都希望能够扩大在华业务。同时,他们也认为协定能给丹麦公司带来更好的机会。江阳认为,欧盟应清楚认识到中国市场对欧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评估与中国市场融资或价值链脱钩对欧盟经济与贸易的冲击,重新审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对中国与欧盟投资者带来的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兼中东欧研究室主任刘作奎认为,中欧之间应恢复建设性对话,而非止步不前。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的完成,实际上是欧盟希望在2023年中国实现对世界无差别开放市场前,与中国达成投资协定,取得优先缔约的权利,从协定中获得比其他国家或地区更大优势和利益。虽然欧洲议会存在反对派,但支持投资协定签署的声音仍占多数。针对目前中欧关系面临的障碍,刘作奎建议,首先中欧应尽快启动双方高层的对话和互访,展示合作诚意,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缓和彼此间的误解,从而推动双方关于该协定对话的重启。其次,中欧都应重视并避免社会进入“内卷化”。“内卷化”带来的平行市场、脱钩等问题将导致双方社会内部情绪加剧,对协定签署会产生负面影响。事实上,自由市场带来的技术、知识创新以及自由交换将帮助中欧打破内卷窘境,实现经济复苏。最后从战略层面来看,希望欧洲能真正理解中国的关切,不搞排他性的、有限地域的多边主义。双方应建立基于联合国的具有广泛性的多边主义,实现更加包容、开放的中欧合作。

责任编辑:bH_03116

关键词: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