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体育

被高瓴看好的微创医疗拆分出来的又一家子公司成功登陆港交所

2021-02-04 17:18:54
A+ A-

 

被高瓴看好的微创医疗拆分出来的又一家子公司成功登陆港交所。

2021年2月4日,心通医疗首日开盘高开76%,截至午间收盘,报19.38港元/股,涨幅58.85%,市值达458.6亿港元。

这也是微创医疗旗下继心脉医疗在科创板上市后的第二家上市子公司,另外旗下的微创电生理已经启动科创板上市,微创机器人在准上市的路上。除此之外,2020年共有6家“微创系”子公司完成新一轮融资。

此次上市的心通医疗,成立于2015年,主要专注于心脏瓣膜领域,其自主研发的第一代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TAVI)产品VitaFlow已于2019年上市。相比于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是一种微创伤手术,手术时间通常仅为一到两小时,手术风险较小、创伤小,患者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除了在心脏瓣膜领域的布局,微创医疗的野心很大。手机界“华为”,中国版“美敦力”,互联网中的“腾讯”,微创医疗如今更像航空母舰,其单个产品线都分别独立通过子公司运营,业务涵盖心血管、电生理及心率管理、骨科、外科医疗器械、医疗手术机器人等数十个板块。有趣的是,每一板块又是独立的子公司。

实际上,在资本市场频频露面的微创医疗在2020年高瓴入股前,并不被很多人了解。不过在高瓴布局微创医疗一年后,截至2021年2月3日收盘,微创医疗报55.2港元/股,总市值为941亿港元。在2020年的2月5日,微创医疗收盘报9.277港元/股,一年时间,暴涨495%。

谁能想到的是,微创医疗在10港元/股的价格下已经趴了整整10年。1998年,微创医疗的创始人常兆华回国创业,从最早的球囊导管起步,到随后的金属裸支架,再到最新的靶向洗脱支架,微创在国产心脏支架的领域已居龙头位置。

那么频频推动子公司分拆上市,微创医疗有何打算?

海归博士回国创业

没有什么一夜成名,在医疗器械领域,常兆华已经默默深耕了23年。

“刚到张江,确实很有落差,那时候条件真的很差,这里一片荒凉,都是农田,晚上加完班,出租车也叫不到,只能睡在实验室的水泥地上,第二天再回家”。常兆华回忆当时创业的条件。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的常兆华,获得了博士学位,凭借他的学历,本可以在国内找份好工作,但他选择了赴美留学,在纽约州立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博士。

后来,毕业的常兆华就追随导师一起创业,曾任过两家美国上市公司的副总裁职务。1998年,他看到了国内发展尖端医疗器械的商机,1998年,微创医疗在上海张江落地生根。

对于自己的选择,常兆华曾说,行业选择如果不对,其他99件事都做对了,也许还是失败;但如果行业选择得好,其他99件事都做错了,或许还有挽救的希望。

常兆华给了自己5年试错的时间,“不行就去美国”。一开始,微创医疗也是靠仿制起家。

1999年,微创医疗成功向市场推出中国第一根PTCA球囊扩张导管;2000年推出了中国第一根冠脉裸支架;2004年推出了中国第一根冠脉药物支架Firebird(火鸟)。

直到2014年,微创医疗才自主研发推出的了Firehawk(火鹰)支架,这中间经历了16年。

凭借先发优势,自2004年推出火鸟系列上市后,微创医疗在国内冠脉支架的市场占有率达30%,位居第一,其最核心的营销策略就是“国产低价”。

此前国内的心脏支架市场被美敦力、雅培、强生等几家外企垄断,一个支架要4-5万元。2005年底,继上海微创、北京乐普之后,山东吉威医疗的Excel支架作为第三个上市的国产支架获批。

在价格优势下,三家国产支架企业快速实现了国产替代进口的转变,售价在8000-12000元之间。到2011年,以这三家公司为主导的国产冠状动脉支架已经占据国内市场份额70%以上。

随着国产冠脉支架集采落地,曾经高不可攀的价格已经一去不复返。2020年11月5日,国家冠脉支架带量采购结果公布,首批高值耗材国采将冠脉支架价格直接从1.3万元压至700元,价格缩水93%。

与一些产品线单一的医疗器械企业不同的是,微创医疗早已未雨绸缪。

“不陷入大家都能做的事”

常兆华是一个追求与众不同的人。他说,“我头脑一直很清醒,就是不要自己陷入那些大家都能做的事务当中”。

微创医疗从心脏支架起家,但是它有不单单只做这一条产品线,从海外归国的常兆华一开始就瞄准了全球化。

从2003年PTCA球囊扩张导管在日本上市,常兆华就开始布局海外,不过真正让微创医疗大跨步的时间节点正是在2010年前后,这一年,微创医疗登陆资本市场。

拉长整个时间轨迹来看:2008年,微创医疗成立微创生命科技,进入糖尿病领域,并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2009年微创骨科成立;2010年微创电生理成立;2012年,成立微创神通、微创心脉、微创手术器材;2015年,成立微创医疗机器人,微创在线医疗科技;2017年,创立微创优通,进入泌尿及妇女健康领域;2018年,在法国巴黎设立微创心率管理总部,开创心脏节律管理。

“微创想做医疗器械领域的华为,通过自主研发,迅速实现国际化”,2005年,微创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刘道志博士曾在一次采访中说。

不断成立单独的业务板块,问题随之而来,布局了这么多创新业务,后面怎么养活?所需的巨额研发投入哪里来?

从现实来看,微创医疗的利润根本无法支持这么多条研发管线,再加上2013年,收购了美国怀特医疗集团的骨关节业务,并在美国休斯顿设立了研发中心。2018年,完成对法国LivaNovaPLC 旗下心律管理业务的收购。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运作。

朱文剑告诉市界:“以前常兆华不做资本运作,微创股价一直徘徊在7-8块,被人骂上天,现在都觉得市值越高越安全”。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微创医疗在资本市场频频出现。

单在2020年,微创系中的微创心通、微创骨科、微创心率、微创明悦、微创电生理以及微创医疗机器人,这6家企业均引入了外部投资方,以高瓴资本的大手笔最为瞩目,其中两次加仓母公司、三次投资旗下子公司。

2020年3月,高瓴资本斥资约6.45亿港元加仓微创医疗4773.4万股,持股比例升至6.61%;随后,高瓴资本又参与了微创医疗6月份的定增项目,斥资7.7亿港元拿下约3297万股。

除此之外,高瓴资本分别参与了微创医疗旗下微创心通、微创心率管理以及微创机器人的融资,而且所占的股权比例并不低。

朱文剑表示:“微创医疗的子公司也不是家家都是做到行业第一,要上市的电生理就比科创刚上的惠泰差”。

不过也有人说,微创医疗像2000年那时的腾讯,微创医疗这个母公司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创新平台,不断孵化出新的公司。

微创医疗的黄金十年?

种树最好的时间,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对于不断拆分子公司上市,是否会掏空母公司这一看法,朱文剑表示:“有一定道理,但别无他法,创新研发需要钱,微创这种创新器械公司很可能就是10年不盈利”。

并且他补充道:“美敦力市值1600亿美金,微创现在才960亿港元,只要子公司还能不断上市,微创的成长期就不会结束”。

从市值角度看,截至2月4日午间收盘,微创医疗市值是941亿港元,对标国内医药巨头恒瑞医药,目前市值是5472亿元,迈瑞医疗是5675亿元。

但是微创医疗的营收还远不及这两个行业巨头。2019年,微创医疗的营收为55.36亿元,净利润为3.23亿元。其中在心血管介入、骨科和心律管理器械,三大业务合计贡献收入的89%,剩下的业务如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产品、神经介入产品以及外科医疗器械,营收占比都在个位数,而其他业务更是只占微创医疗总营收不到1%。

微创医疗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另外,除了是国产心脏支架龙头,在骨科以及国产神经介入等领域,微创医疗也有布局。

神经介入属于医学非常重要的部分,被誉为介入手术皇冠上的明珠,难度极大、范围广,神经介入被分为缺血类、出血类和通路类。

美敦力是全球神经介入的绝对类龙头,国内60%以上的市场被美敦力占据着,史塞克、Penumbra在细分赛道中占据领先地位。

微创医疗已在神经介入领域布局超16年,为国内龙头,已获批全球独家颅内覆膜支架。

实际上,在很多领域,微创医疗的位置都是数一数二,但是谈及微创医疗最大的风险因素,朱文剑表示:“集采和母公司分拆上市的逻辑是否会长期被市场认可,会是未来微创医疗成长需要面临的问题”。

责任编辑:bH_0311

关键词: 被高瓴看好的微创医疗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