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龙宝峪村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村民们在山上做完义务劳动,三三两两地归来,下了学的孩子在村里的儿童乐园嬉戏,忙完厨事的老人沿着街道散步。
从南门进入村庄,一条近11米宽的马路映入眼帘,可以一眼望到村北边界,柏油路上的标志标线清晰可见,相同规格、风格的民宅坐落两旁。往里走去,相同规格的柏油路将各家民宅分开,井然有序。街道两边种着红枫、红果等各类型的景观树,村庄正中心有一标志建筑塔,和村景相映。最令人惊讶的是,路面上干净整洁,找遍每一条街,连一颗烟头都难得一见。
(相关资料图)
热闹但不喧闹,村庄里没有犬吠,没有村民大声的吆喝,只有厨房忙碌的声音、风吹过树叶的声音。
很难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出现在京郊的一个村子里。
龙宝峪村,总资产最高时竟达到3860余万元。北京房山自古由矿产资源而闻名,但同时也因山路崎岖,土壤贫瘠,给耕种带来了田块分散落差大、适宜机具少以及收成难以保证等困难。
这样一个167户人家的郊区村庄,从山沟里一步步发展成今天的模样,繁荣景象的背后蕴藏着一段艰难的奋斗史。
村里找不出一把完整板凳 他的上任改变了这一切
早年间,龙宝峪村并不在如今的地址,而是在群山之中。
因地处黄院沟中,山沟蜿蜒状如龙,且以矿藏多而得名。虽然矿藏丰富,但千沟万壑、土地贫瘠的深山之中交通不便,耕种的收成也不乐观,村民们只能看天吃饭。1980年开始,由于长期开采矿山,当地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出现了旱情。
“井水都空了,舀上来一口,喝下去半嘴都是泥。”回忆起当年的旱情,村中很多上了年纪的村民仍记忆犹新,草木枯萎、庄稼地干裂,就连山里的走兽,也因为旱情少见了。村民们每日用水,只能等到山下有车来送。
不仅如此,由于采石爆破,村里的很多房子都出现了裂缝,成了危房。1984年,在区政府的协调下,绝大部分村民开始向山下搬迁,当时政府给出的建房补助是每户800元,这对于很多村民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大多数人还得借钱建房。
新村址是一片荒芜的林地,和原村相比,不仅面积小,还没有耕地,荒烟蔓草。想要兴建房屋,一锄头下去挖出来的不是石头就是树根,连地基都打不了。只能花钱租用大型机器作业,对原本贫穷的村庄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当时的村集体账户上也只剩下四块六毛钱,还欠着84万元的债务。“毫不夸张地讲,那个时候找遍整个村,都找不出一把完整的板凳。”村民李建海说,当时他才上初中,在其他各村通上电的时候,龙宝峪还在用煤油灯,虽说当时的自己还不怎么懂事儿,但也能明显感觉出,村民们每天聊的、愁的,都是钱的事儿。
房勉强盖起来了,村民的生计成了最大的问题。失去了土地的村民,没有收入,只能外出打工。魏金婷在这一年嫁入龙宝峪村,她的丈夫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出村干起了运货司机。搬来的头几年,家里穷得什么都买不起,魏金婷怀孕的时候想吃糖葫芦,一块钱的东西她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没有买。
李老太家也是一样的窘况,她早年丧夫,一个人得养家里三个孩子,下山之前她仅靠耕种生活。
百废待兴,村支书李潮当时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境况。
1986年,26岁的李潮已经通过个体运输业挣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放弃自己收入丰厚的工作,扛起了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重任。经镇党委研究同意,担任龙宝峪村大队长、村主任职务,1989年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他的上任改变了这一切。
村民们回来了
靠山吃山,得益于丰富的矿产资源,上世纪90年代房山的采掘业发展正盛。李潮看准了这个机会,几年的时间里,他带领村民在龙宝峪村附近陆续兴建了水泥厂、加油站、煤矿厂、车队等十几家企业,其中李潮还以扶贫方式,获得其他企业赠送的1092型造纸机,建立了房山区最大规模的福利造纸厂。
“他自己有本事、会赚钱,他还带着大家一起挣钱。他原先自己企业搞得那么好,为了村里没搞了,我们都知道的。”提到李潮,李老太感激又敬佩。自己“妇人一个”,没什么文化,附近招工都不愿意要,但李潮不仅不介意,还专门“请”她帮忙。
“您来给我帮忙,那真的是太好不过了!”李潮这样说,但李老太明白是李潮给了自己这个机会,她在灰窑里给工人们做饭,一个月工资能有大几百,收入比家里其他人的收入加在一起还要多。
李潮的信任给了李老太自信,后来灰窑关闭,她还自己去外头开小饭桌,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魏金婷的丈夫也回来了,“家门口就能上班,还在外头折腾啥!”他在水泥厂里干起了工人,白天上班,到点就能回家,月收入也不错。
李建海高中一毕业就到良乡的肉联厂工作,无奈肉联厂倒闭,又做起了电工,可惜收入微薄,只能回到村中,重新打算。本以为回村只是无奈之举,没想到是赶上了新机遇,李建海以本村人的身份入职了水泥厂。看着每天100多吨的水泥都能顷刻销售一空,心里说不出的痛快。
在外头打工的村民回村了,村里有劳动能力的人几乎都有了工作,甚至连残疾人也能养活自己。福利造纸厂就是专门为残疾人开设的工厂,村里的残疾人都可以在这里工作,工资待遇和一般员工一样,有时候福利还更多。
为了解决村民们的就业问题,那段日子,李潮每天奔波在村委会和投资商之间,甚至把被褥搬到了村委会办公室。几年的时间里,他不仅让村里还清了债务,解决了村民就近就业问题,还将村民的年人均收入提高至了6000元,上缴国家税收也达到了惊人的207万元,集体资产更是累积到了3860万元。
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李潮又开始解决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新村址较为偏远,孩子们每天要步行,到10里外的周口店上学。于是他联系了燕山石化租来了一辆大轿子车,在村中设立了第一辆校车,每天来村口接送孩子们上学。
魏金婷的女儿便是这辆校车的第一批受益者,后来,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矿业大学,成了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魏金婷回忆,“之前孩子上学特别不方便,是李书记给想的办法,找了车在村口专门接送孩子们上学。”
“他说有什么困难他帮我们解决。”李潮一句话,李老太记了很久,在她心里,李潮做到了。
1997年,龙宝峪村被评为了“京郊百富村”,成为各个村争相学习的榜样。
2001年,能力出众的李潮被调往镇、区工作。
开辟新路径
21世纪初,国家要求关闭低效率、低产能企业,房山的许多老厂相继关停。况且,仅依靠消耗自然资源并不是长久之计,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过度开采引发的环境问题就已经显露。
李潮调离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村里逐渐变回了原样。村中老人回忆,村子发展每况愈下,2006年水泥厂关闭,2008年灰窑关闭,2009年煤矿关闭,2010年造纸厂关闭……一系列企业的关闭,无疑是断了村子的经济命脉,连村口的加油站也卖了出去,村民们失去了工作,没有了生活来源,村民只能继续辗转到外地打工。
村民回忆,当时村里也只能靠“吃老本”过日子,从“京郊百富村”,并入了低收入村的行列,甚至一段时间需要政府的补贴度日。
李老太去别的镇帮忙做饭,李建海自己做起了生意……村里又没人了。
李老太盼着李潮能回来,“但他好好的官不当,回村收拾我们这烂摊子干什么。”
一拨又一拨的村民去找李潮,他有些动摇。2012年,在第九届村“两委”班子选举中,龙宝峪村民们一致希望李潮继续回村工作,最终全票通过,再次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彼时的李潮在区、镇工作已有10余年,再次回村上任后,发现村子在他离任的这10年里,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的阶段。
当时许多人劝李潮继续带领村民开厂赚钱,但李潮知道这条路走不通。
“厂子关了就关了,咱们这么多年污染的还不够吗?”李潮决定将重点放在新农村建设上。
经过研讨协商后,李潮拍了板,“先改!”
原先的龙宝峪村没有集中规划垃圾处理,村民们往往是就近一扔,大街小巷哪儿都能见到小垃圾堆。不仅如此,大多数村民还在使用旱厕,“一到夏天,苍蝇蚊子不断,走哪都能闻到味儿。”李老太爱干净,看见路上的垃圾她就来气,每天早上天一亮她就去收拾,有时候忙活一天也弄不完。
“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李老太乐呵呵地说。
养猪、养羊的没了,全村的旱厕统统换新,成山的垃圾也被清除,村里搞起了垃圾分类。这样一来,不仅卫生监督成本大大降低,村民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优化。
发现村外有工厂作业影响水质,李潮便重新开发新水源,为各家各户安装净水器。“以前村里得癌症的人也不少,换了水以后,就没什么人得了。”李老太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村里的变化她清清楚楚。
村里大大小小的路都铺上了水泥,村民再也不用踩着一脚泥回屋,车辆也能在村里自由通行;绿化也越来越完善,走到哪儿都有精心栽培的花草和景观树作伴,甚至还有了广场舞队。
“后来我们明白了,建设是需要村民积极性的,想要发展,要想彻底改变,要从风貌开始。”李建海上过高中,一开始他也不懂李潮为什么要这么做,看着村子渐渐变好,他才恍然大悟。
“我们村的环境真是没话说,我去别的地方看,和我们根本没法比,我就愿意在村里呆着,住着舒心。”魏金婷对村里的环境赞不绝口,“书记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环境,我们都佩服他,村里有什么义务劳动,我们都上赶着去干。”
村庄环境的改善不仅能留住村民,激发大家的积极性,还能给村里带来新产业。
村委会通过法律手段回收了村纸箱厂和水泥厂,划为集体所有;将村内现有的闲置厂房和空闲地对外出租,增加集体收入。
村里有了收入,基建也不愁经费了。主街得到修缮,两旁铺上透水砖,换防腐木花盆,种植花草。全村所有路重新铣刨铺油,做到见新见线。还在街道上全部装上了太阳能路灯,专人检查、及时更换;并对村内所有墙体进行修缮、粉刷。
形象好了,商机就来了。根据龙宝峪村在周口店“一城三带”中所处位置,经过多方论证,征求村民意见,李潮决定对村东侧的商业街实施升级改造,仅用时8个月,占地4300平方米的新商业街便竣工,愿意投资的商家随之而来。如今,已经入驻了20余商家,每年能够为村集体带来200余万元的收入。
随后,李潮又瞄准了老村中的商机。决定利用老村空心村的优势招商引资,搞文旅项目,积累经验,随后逐步扩大,使村集体收入可持续发展。
定期安排水罐车上山,并分批种植了法桐、核桃树、黄栌、红枫、杏树超6000棵,增加绿化面积,准备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
对症下药
农村最易发生纠纷的几类问题,养宠纠纷、装修和盖房引发的妨害等……面对此类问题,李潮有自己的打算。
“农村养狗不同于城里,大部分是为了防贼。”李潮说,他首先倡导文明养犬,并在村内各个道路安装监控摄像,做到安防无死角,24小时监控巡视。对不养犬户采取一次性补贴1000元的激励政策。几年的时间里,村内便无人养犬。
一到夜晚,村里便只剩寂静。“不像别的地方,稍微有个什么动静,全村的狗就都叫起来了,吵得人不安生。”李老太从来不锁门,“以前养狗还有小偷翻墙进来,现在有了监控,再没出现过这样的事。”
关于村民自建房,李潮制定了严格的自治章程,装修、翻建,一律要经过审批,不得占用道路,不得遮挡邻居阳光,家家户户必须严格遵守“互留一线”的规定,房与房之间留出空隙。要是村民因为房屋修建起了矛盾,一律以自治章程为准,治标也得治本。李潮带领村委与建筑规划人员进行了两个月的对接,制定出了《龙宝峪村2018—2023年发展规划》,提出“三建一引一打造”的发展构思,建设集体住宅楼,腾出空地谋发展;建设商业大道,保证村集体收入可持续发展,引入新活力;建设康养中心,保障村民老年生活,引进实益企业,打造老村生态休闲旅游产业。
生活在龙宝峪村,李老太觉得特别幸福,她打开冰箱,肉菜塞满了每个夹层,“这前几天才发了肉,上次发的菜我也没吃完,我现在一年到头买不了几回东西。”
逢年过节,村民会收到米、面、油、肉等各类生活必需品,每年春节每个村民还有600元过节费;村委为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100元养老金;夏季给村民发放西瓜、茶叶等消暑物品;减免村民水费;免交有线电视费;为村里21名残疾人上保险,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时常邀请市、区三级医院到村里为村民免费体检义诊;积极联系相关企业为没有工作的村民找岗位。
同时,为了一改昔日龙宝峪村脏乱差的旧貌,给村民提供一个良好宜居的环境,李潮带领全村上下清理了大街胡同乱推乱放的杂物:建了3个停车场并禁止在大街上停放车辆;建立了党员包片、村民代表包户、村民门前三包的管护机制,每年还给每户1000元环境卫生奖励。
经过大力整治,龙宝峪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村民们也是格外爱惜。
把大家的事当自己的事
李潮走在村里,没有人不笑着跟他打招呼。李老太见到李潮直说,“我的侄儿来啦!”在她心里,李潮就是自己的亲人。
“他不是来当官的,是真正来为我们服务的。”在魏金婷印象里,李潮没有一点架子,每次村里有什么集体劳动,他都带头干。
老村要种树搞绿化,李潮就拿着锄头,自己上地里先干着,凡事亲力亲为。村民们都看在眼里。
任全花原先在北京城区里做空调销售,看到龙宝峪村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她在李潮的邀请下选择回村,现在在村办公室工作。“要把大家的事当自己的事,第一时间解决。”李潮这样告诉她。
为了美化街道,任全花和办公室其他几人一起顶着烈日,在路边种花,花种都是他们一颗一颗从原有的植被上收集来的。从播种到培育,都是他们办公室一手操办。
看着花开得这么盛,把街道装点得如此多彩,任全花特别有成就感,“村民看了都夸我们做得好,他们的支持让我特别有动力,回来得很值得。”
在任全花眼中,这些只是日常中的小事,最让她感动的还是村里对残疾人的上心。
龙宝峪村迁址之前,村里有三个智力有缺陷的残疾人,没有亲人,靠村民接济生活。全村搬迁以后,老村几乎就剩下了这三个人,他们不知搬迁为何意,也没有钱盖新房,身体的残疾让他们日常的吃喝都成问题。
李潮回来以后,把三个人接了下来,给他们在村里找了临时住处,吃饭都在村委会食堂解决,行动不便的就安排村干部给他们送饭。
任全花没想到村里还有这样的可怜人。由于三人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在李潮的授意下,村里多次找到有关部门,辗转多次,为他们申请了社保和残疾人补助,并将他们送到养老院照料,费用村里承担。
“养老院有吃有喝,还有人帮他们洗衣服料理生活,有什么病也能及时看,他们在那里我们放心多了。”任全花也经常去看他们,“他们一看到我们村干部,就特别开心,像见到亲人一样,那个场景我现在一想起来还会落泪……”任全花擦拭了一下泪水,作为嫁进村里的外乡人,她很感动这个第二故乡对待每名村民的那份温暖。而这份从城市到农村的职业,让她体会到的不是落差,而是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新景象
如今的龙宝峪村又有了新模样。从南门进入村庄,一条近11米宽的马路映入眼帘,可以一眼望到村北边界,柏油路上的标志标线清晰可见,相同规格、风格的民宅坐落两旁。往里走去,相同规格的柏油路将各家民宅分开,井然有序。最令人惊讶的是,路面上干净整洁,找遍每一条街,连一颗烟头都难得一见。
“因为我们村对文明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如果发现有人乱丢垃圾或者拌嘴吵架说脏话,都是要接受批评,并做出处罚的。”龙宝峪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潮自信地表示,该村连续5年来获得了首都文明村称号。
顺着主路一路向北,除了两边的住宅,西边还建有篮球场、广场、滑梯和健身区,灯光、音响齐全,定期维护,方便居民休闲娱乐;而东边则是公共停车场及一排商业建筑,所有门户朝村外开门做生意,丝毫不会影响村内居民生活。
而环村小路上,村委会建起了一条跑道,两旁分别按照四季种上了相对应的花草,红枫、银杏、法桐、红果、金丝柳和3万多棵月季花,每个季节都能欣赏到不同的景色。
“以前我们散步都去别的村,现在人家都上我们村,”李老太一副自豪的样子,“前几天还专门有外村人来我们这儿拍婚纱照呢。”
走到村北口,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堵印有“2018至2035年规划”的屏风。整个村庄未来的规划图、占地比例、功能分区都一目了然。
计划中,龙宝峪村“宝葫芦”的形状更加醒目,中间大路将村庄分开,左侧为商业、工业区,右侧为居民小区,不仅规划了行政中心、服务中心、医疗中心、百姓休闲娱乐区,绿化面积还有所增加。
如今,龙宝峪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正如火如荼进行中,4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多次变革,从最早的穷苦农村,到京郊百富村,又因发展困惑沦为低收入村庄,如今又成了连续5年获得文明村的美丽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被李潮记录在了村委会的大厅当中,左边是龙宝峪村获得的上百份荣誉证书,右边则是往年来村民吃苦受累时留下的老物件。
龙宝峪村截至2021年底总资产165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485.9万元,流动资产58.3万元,非流动资产109.9万元,集体净资产1086.5万元,村集体营业收入80.1万元,农民人均所得15368元。
“虽然苦难的日子过去了,但历史仍要铭记心中,这是我们发展的动力。”李潮说,目前老村打造生态旅游产业的事宜已经与寒舍文旅集团达成了合作意向。下一步将利用龙宝峪老村山上丰富的自然环境,以及空闲山场地2700亩,和80余间老宅院发展民俗旅游。
龙宝峪村邻近有黄山店坡峰岭景区和闻名世界的龙骨山,他们将借助这些资源,新建景区大门、文化广场、游客接待服务中心等,修建6500米山林休闲步道及2800米山上水泥路,打通山上环线路网。修建黄院至龙宝峪、龙宝峪至黄山店的贯穿马路,种植核桃园,建观景台和瞭望亭,山坡植被换树种,使“绿貌换红颜”。
李潮还打算吸引有实力的集团投资共建亲子乐园和高端民宿,促使民俗旅游产业形成规模。
山脚处几辆挖掘机正在作业,建筑用地已经腾出,李潮站在路边,指着半山腰裸露出的一片灰色,“这是曾经开山留下的痕迹,这几年我们种树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未来这里将会有一座依山民宿拔地而起,我们龙宝峪村会越来越好的。”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编辑/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