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的第一天起,极端高温事件即展现出强大的威力。欧洲迎来史上最暖的新年,部分地区的温度堪比初夏,西班牙毕尔巴鄂市(Bilbao)的最高气温达到了25.1℃,波兰的格武霍瓦济镇(Glucholazy),凌晨4点气温就高达18.7℃,比当地夏季平均最低温度还要高,法国100多个观测站温度创纪录,至少有8个欧洲国家记录到了有史以来最热的1月1日。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一个地区温度创纪录是迟早的事情,与很多人认为的循序渐进的增暖不同,极端高温事件带来历史记录大幅度提高,打破纪录的方式让人震惊。在欧洲暖如春日的新年当日,从法国到德国、丹麦、捷克、荷兰、白俄罗斯、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等大片区域,温度异常高达10摄氏度以上。每年这个时候,德国柏林的气温通常会在零度左右徘徊。而1月1日当天,气温则高达到16摄氏度,完全感受不到冬日的严寒。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根据2023年4月21日世界气象组织(WMO)《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2022》发布的年度报告,2022年的全球温度比工业化前的1850-1900年高1.15°C,我们必须注意到,全球升温不是“一二三齐步走”的方式,而是以极端高温事件此起彼伏不断出现的形式,不断推高各地的高温记录。总体而言,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和强度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根据联合国防灾减灾署《灾害造成的人类损失2000-2019》,2000-2019年期间全球的极端高温事件为432次,而1980-1999期间仅为130次,大幅度增加了232%。
随着北半球夏季的到来,高温事件事件已成常态。4月14日,泰国西北部的达府(Tak)创下了45.4℃的高温纪录,打破了泰国2016年夜丰颂府(Mae Hong Son province)创下的44.6 C的最高温度记录。破纪录的高温席卷了东南亚和南亚,巴基斯坦44.0摄氏度,印度43.5摄氏度,缅甸43.3摄氏度,孟加拉国41.7摄氏度,老挝最高温度42.9°C,中亚地区的最高温度也达到42摄氏度。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东南亚多低空气污染严重,严重的雾霾与极端高温叠加,极大的加剧了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高温的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除了对人类生活造成极大影响,也威胁生态系统的健康。2020年非洲南部博兹瓦纳地区330多头大象死亡,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担忧,在排除偷猎和农药中毒等其他可能原因后,科学家发现导致大象死亡的原因是藻毒素(cyanotoxins)中毒,这一地区持续炎热和干旱,使得池沼里的蓝藻(cyanobacteria)爆发水华,蓝藻释放大量藻毒素,从而使干旱天大量饮水的大象中毒死亡。
极端高温和干旱还容易导致山火燃烧,2019-2020,澳大利亚高温导致山火燃烧,持续了足足9个月,累计过火面积超过2000万公顷,直接死亡人数34人,因烟熏导致的间接死亡人数445人,总经济损失达到103亿澳元,导致近30亿只动物死亡或流离失所,大火就排放7.15亿吨二氧化碳,超过澳大利亚一年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
全球变暖带来的不光是极端高温,还有“全件套”的灾害。全球变暖带来重要的“湿变湿,干变干”的效,即原本湿润的地区降水会更多,原本干旱的地区会更加干旱;在季节方面,湿润多雨的季节洪涝更严重,干旱少雨的季节干旱更加严重。根据《灾害造成的人类损失2000-2019》,过去20年,洪涝灾害增加134%、风暴增加97%,山火燃烧增加46%,干旱事件增加29%。
另外,随着海洋的增暖,海洋热浪也成为常态,而随着表层增暖,海洋的层结稳定度增加,抑制海洋向下的氧气溶解,导致海洋内部缺氧加剧,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高温的海洋也推高了台风和飓风强度,使得强台风和飓风更多,同时台风和飓风像高纬度的活动范围更大,我国东北地区也会受台风影响。
随着夏季的到来,极端高温肆虐北半球将成为常态,世界气象组织呼吁各国早预警、早行动。对于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而言,除了提供天气预警和预报,还需要多关注弱势人群、户外和高温天气劳动者的权益,提供公共的避热中心,尤其是在高温橙色和红色预警期间,开放公共活动中心、政府部门、图书馆等,使得户外工作者能避开正中午最酷热的天气。对于公众而言,则需要关注各种预报和预警信息,并及时更新最新预报和预警,从而减少中暑风险。
在未来至少20-30年,随着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全球温度还在持续攀升,需要全球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行动,公众可以通过随手关灯、循环利用、减少开车、调整饮食结构、精明购物等方式,降低个人碳足迹,从而参与到全球应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中,保护我们脆弱的地球气候。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副研究员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