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红山文化——中华大地最为灿烂的文明火花_环球百事通

2023-06-11 13:41:47 中国日报网
A+ A-

“玉出红山,礼行天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与长江、黄河并列的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直根系。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日报》整版报道辽宁红山文化,了解最新考古发现,感受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

距今六千到五千年间,在中华大地各主要区域都发现了跨进文明社会的重要考古发现,如海岱地区从大汶口文化中期起发现的城址、陶礼器与棺椁制等,环太湖地区从崧泽-凌家滩文化起发现成组玉器墓和祭坛等,豫晋陕交界地区从仰韶文化晚期起发现的灵宝西坡大房址与随葬玉钺墓、巩县双槐树遗址三重环壕和夯土建筑址、郑州西山夯土城墙等,江汉地区从大溪文化起发现的城头山古城等。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与文明起源有关考古资料较为完整系统的一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红山文化是我国发现最早的考古学文化之一,也是定名较早且较稳定的一支史前考古学文化。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史前考古的重点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辽西地区显得平静,但南北多元文化内容一直为有识者所关注。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在牛河梁发现的以祭祀为主、规模宏大的遗址群,包括以北庙南坛按南北中轴线布局的“坛庙冢”和护坡式城墙所具有的都邑级规格;具王者身份的中心大墓普遍出现、其他墓葬置于冢南部所反映的社会等级分化,以龙、凤、龟等高度抽象的动物形玉为主要题材的玉礼器和彩陶祭器抽象的造型、纹饰等,无论遗迹和遗物,都高度规范化,反映以祭天祭祖为主要内容的祭祀礼仪的制度化,背后是信仰的体系化。以此为标志,西辽河流域在五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实现从社会结构到观念信仰的第一次突变,率先进入古国时代。

就文明起源的金属、文字和城市“三要素”来说,牛河梁遗址有小件铜器发现的线索,不过并未用于生产,缺少传统的城墙和城址,也暂无文字发现,但发达的祭祀礼仪反映了中国文明起源道路与特点,即不同于西方以改造自然为主的“突破性文明”,而是以沟通天地神人、取得政治权力,由于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从而被称为“连续性文明”并代表未来。

红山文化的发展以东北地区为大背景。拥有玉、龙、轴、神四大特征的查海-兴隆洼文化,为红山文化的源头,也表明红山文化为“原生型”文明。黑龙江省乌苏里江畔小南山遗址更发现了距今近万年却已具中国传统造型的玉器群。除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而外,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和西部草原文化等的接触、交汇,是红山文化晚期发生突变的原动力,“坛庙冢”就是南北交汇迸发出的文明火花。尤其是仰韶文化是以粟作农业为主、以彩陶与小口尖底瓶等为主要考古文化特征的,而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则属于东北文化区,主要经济生活是以采集渔猎为本、以饰压印纹筒形罐为主要考古文化特征的,是不同经济类型和不同文化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当地和外来的文化因素,尽管内容不同,甚至性质相反,却能融为一体,“兼收并蓄”既促成多元文化的一体化,也由此产生强大的传承力,使“坛庙冢”“玉龙凤”等这些因交汇融合而出现的新因素,得以在历代长期延续,直到明清时期。其中对彩陶大幅度吸收导致的“花”与“龙”的结合,为中华现代民族意识中的“华人与龙的传人”找到根脉。所以红山文化被誉为“中华古文化这颗大树总根系的“直根系”。

从更广阔的范围考察,中华古文化可分为面向欧亚大陆和面向环太平洋的两大块。红山文化所在的西辽河流域正处于这两大块的交汇点上。早在查海-兴隆洼文化时期或更早,东北地区的玉器就沿东海岸南下,影响直到南洋诸岛,在环太平洋文化带形成一个从北向南延伸的“玦文化圈”,到红山文化时期有红山文化玉器因素的南下,也有与长江流域诸古文化如凌家滩文化的互动,牛河梁发现的玉仿贝更是直接或间接接收来自南海甚至印度洋远方信息的产物。红山文化同西部草原甚至欧亚大陆有不少相近文化因素:棋盘格分布的三角纹、方格纹等几何纹彩陶图案,石头建筑;神庙;石制、泥塑神像,不设防的城市等,其中有的为共同时代特征,有的则应有东西方文化上的联系。特别是彩陶与玉器分别是包括中国西半边的欧亚大陆和包括中国东半边的环太平洋地区文化交流中最活跃的两种文化因素,在红山文化这两种文化因素共存且都较为发达,这是红山文化与周邻及域外地区比较联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

可见,红山文化不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象征,也是中华文明连绵不断实证,还在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起到特殊作用。在史前时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红山文化也甚为活跃。中华大地“满天星斗”的文明火花,红山文化是最为灿烂耀眼的一束。它影响当时,传承后世,为中华文化起源、文明起源作出突出贡献。

目前,红山文化已列入《中国考古》项目。下一步工作,包括牛河梁遗址区内外的区域调查和重点遗址的勘探发掘;为诸遗址点之间的联系特别是第一地点女神庙、山台与第二地点其间的组合、配套从而“北庙南坛”按中轴线的布局寻找更多证据,以进一步确定并最终解决牛河梁遗址群的总体布局问题。相关地区的工作,除选择规模较大的聚落址进行发掘外,以积石冢为主的一类也需要寻找保存较完整的遗址进行整体揭露,已补充东山嘴、半拉山、草帽山等遗址在布局上的不足。自然环境与经济生活数据库的建立。兴隆沟、魏家窝棚遗址植物标本和半拉山遗址人骨标本同位素的测试都证明,采集和渔猎是当时主要谋生手段,这同以往以农业为主的认识有较大反差,且涉及对渔猎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必要积累更多资料,最终确认红山文化的生态问题。

由于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考古,涉及中国史前史上距今五千年前这一关键时期,是解开中华文化与文明起源的一把钥匙。应在纳入考古中国项目的同时,制定以牛河梁遗址为重点的考古规划,争取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成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作出贡献。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编辑: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

责任编辑:bH_07161

关键词: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