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85岁独居老人,花2万块给自己办葬礼,子女打电话质问:开心吗? 全球最新

2023-05-23 00:00:18 艺述史
A+ A-

1

近几年来,农村中“留守老人”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已经成为了社会中热议的话题。


(相关资料图)

很多农村的老人为儿女操劳了一辈子,结果却是看着孩子远走他乡,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孤独地度过晚年。

有些子女甚至连葬礼都赶不回来参加。

但是张文明给自己却办了一场特殊的葬礼,他还活着就躺进棺材“出殡”了。

他让卡车拉着棺材在村子里绕了好几圈,请来乐队吹拉弹唱,自己还给自己撒纸钱。

有人说,这不是平白无故给自己找晦气吗?甚至他的儿女也打来电话质问他:“你这么做开心吗”?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张文明为何要这么做?

2

张文明今年已经有85岁的高龄了,这场特殊的“活人”葬礼源自于他的一次突发奇想。

按照当地的风俗,老人们会在生前就置办好自己的棺材,叫做“喜棺”。

因为年事已高,谁也不知道会在哪天突然离世,提前准备好棺材算是一种保障,好让自己心安。

村里的年轻人很多都到大城市去生活了。

万一家中的老人发生什么意外突然离开,有口棺材也算是方便邻里给自己尽快体面地收殓。

办葬礼的前几天,张文明恰巧从网上看到一口红彤彤的棺材,5000块钱。

他只看了一眼就喜欢上了,连忙下单让货车给他送到家里来。

等棺材送到了家里,张文明对着它是越看越喜欢,一个大胆的想法突然冒了出来:

“我现在就要给自己办一场风风光光的葬礼!”

他有这样的想法不奇怪,作为留守在村里的老人,他已经很久没有和儿女们见过面了。

平时的日子里他就是听听收音机,扛着锄头去地里干活,一个人的生活实在是太孤单寂寞。

不只是张文明,赵屯村的很多留守老人都过着这样孤单的生活。

年轻的时候辛辛苦苦把孩子们拉扯大,年老了却要忍受家中空无一人的孤单。

或许是寂寞得太久了,张文明想要热闹一次。

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不像年轻人有这么多的娱乐方式可以选择,顶多就是聚在一起聊聊天,或者红白喜事的时候聚一聚。

都说孩子长大就可以安享晚年了,可是这个晚年却并不如意。

趁着拉棺材的车还没走,张文明给司机塞了点钱,让他拉着棺材带自己从村里转几圈。

接着他又联系了乐队,买好了鞭炮、花圈和寿衣,紧急策划了这场葬礼。

第二天,张文明就穿戴好宝蓝色的寿衣,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出殡”了。

由于他这一番敲锣打鼓的葬礼搞得异常隆重,好多村民都拍了视频发到网上,他小小的火了一把。

这时张文明的儿女才知道他还活着就给自己办了场葬礼。

有网友说,老人这样做是不是和儿女怄气?太久没来看自己,所以就办葬礼了?

不过更多的人在意的是,他这么瞎折腾了一趟,儿女肯定会生气的。

可是张文明的儿女打电话来问的第一句话是:

“你开心吗?”

他们对于父亲的决定没有过多的质疑,只是单纯地问了问他高不高兴,没有发生外人预想中的争吵。

在得知他为了办葬礼花了足足2万块后,儿女们也没什么怨言,只是希望父亲能够开心。

张文明一共有有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全都不在身边。

他办葬礼的原因也并非子女不孝顺,而是大家分散在全国各地,来回一趟要花上千块的路费,他不想让子女们破费。

其实大多数老人留守在农村的原因,是因为舍不得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土地。

他们的子女也不是就对老人不管不顾,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子女多半会提出把老人家接到身边生活,但老人往往不愿意。

城市忙碌的节奏他们无法适应,远离了家乡,那些亲朋好友又见不到面,而且好多老人认为自己跟着子女就是个累赘,还不如在村里待着自在。

张文明也是这样想的,孩子们都有要忙的事业,反正自己的身体还算可以,孤独就孤独吧,不要耽误了孩子们的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目前约有5000万的农村空巢老人。

他们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子女,前半辈子拉扯孩子长大,后半辈子为了不耽误孩子谋生,选择独自生活。

老人们固执了一辈子,传统观念促使他们认为就该为了孩子付出一切,哪怕是再苦再累这些都是值得的。

不过张文明跟别的老人比起来,还是有点特殊的,在邻居的眼中他一直都是一个奇特的存在。

就比方说别人问起他为什么要办葬礼,说白了还是因为太过孤独,但是他会跟别人说:

“你不觉得活着就有很多人围观你,这样很威风吗?”

他很少和村民来往,好多人都觉他的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适合做朋友,再搞出来活着就给自己办葬礼这件事,更没有多少人愿意和他来往了。

但是和他交情深的村民却说,张文明不是这样的人。

“他品行挺不错的,就是觉得人情往来太麻烦,无论是红白喜事,随一次礼要花不少钱才不和人打交道的。”

平时他就是独自住在一座破旧的小瓦房里。

这些年经济发展起来,村子的条件也变好了不少,不少村民都修建了三四层楼高的水泥房,而他的屋子却越住越破。

既然张文明的儿女们都很孝顺,为什么他还是住在一个简陋的泥土房里呢?

3

其实张文明年轻的时候,也曾经风光过。

他出生在北京,在身边人最多读完小学就辍学的时代,他一口气读到高中,这在当时属于高学历了。

后来他又去到凤阳一个学校学习了5年的农业知识,离毕业还有3个月的时候,却患上了传染性肝炎,校方要求他休学养病。

回到家乡后,张文明因为读过书,有文化,经常帮村里的大家代笔写信。

时间久了村书记看他算是个读书人,就把他推荐到邻村做会计,在那里他还认识了自己的妻子,相处了一段时间后,二人结了婚。

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了3年,张文明觉得待在村里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于是开始出门闯荡,什么生意都做过,最后他做起了药材生意。

那些年可谓是顺风顺水,张文明的药材生意的规模越做越大,甚至赚了几十万块钱。

虽然他在事业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就,但是随之而来的忙碌使他陪伴家人的时间变少了,唯一能做到的事情就是给家里汇钱。

他实在是太忙了,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待上几天就又要去往外地,给予不了陪伴,那就只好用金钱与物质来弥补。

好在家人们也能理解他的辛苦,夫妻之间的感情并没有因为聚少离多而消磨,小别胜新婚,他们一家之间反而越来越和谐。

后来张文明在生意上与人起了冲突,索性直接决定回家陪伴家人,反正钱他也赚够了。

照理说这个时候他该带着一家老小去城市中发展,但是张文明舍不得自己的家乡,所以最终还是回到了村子里。

回到村里子后,他又是开澡堂又是种地,日子被他过得红红火火,早早地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在每个孩子结婚时,他都出钱给他们修建了规整的瓦房,这在当时人人都住在茅草屋的时代,显得突兀又气派。

然而一切的平静没多久就被打破了,张文明的妻子得了糖尿病,加上并发症导致的偏瘫,光是看病就前前后后花了四五十万,家里的条件一下子变得拮据起来。

不过张文明的三儿子没有结婚,一直跟在夫妻俩身边孝敬,他说:

“我结婚了,就没有人心疼妈妈了。”

就这样他们三个人一直住在这栋小瓦房里。

然而三年前,张文明的妻子还是没能挺住离开了,一年多前三儿子也得了肺癌,没多久便离世了,只剩下他独自住在这栋房子里。

其他子女也有想过把老人接到身边享清福,但是他知道孩子们的家庭条件不是太好,自己年龄大了,跟过去也只是个麻烦,无论怎么劝,他都不愿去。

他选择独自守在这里,是因为这栋屋子里充满了曾经和深爱的妻子与儿子生活过的回忆。

这些固执地留在村子中的老人们,都有各种属于自己的原因,或是出于对子女的爱,又或是是根植于内心的乡土情怀。

虽然这座屋子在风雨的冲刷下已经变得破破烂烂的,但是他仍然舍不得离开这里。

平时,张文明的生活很简单,上午去附近的市集逛一逛、转一转,下午就来到地头锄地,回归了他的老本行,毕竟年轻的时候,他学习过农业知识。

累了就不锄地了,歇在地头,打开收音机听听广播。

不过说是锄地,一个八十多岁消费水平不高的老人家,也不是依靠种地来赚钱了,像他这样年龄的人,一般都会在家歇着。

之所以天天来到地里,是因为在绿油油的麦地里,有着两座小小的土包,一个是妻子的,另一个是三儿子的,上面被他装饰上了漂亮的纸花。

两个土包的中间,留了一块空地,那是属于张文明的。

也许真的是寂寞太久了,他临时起意办了场葬礼,但热闹过后众人散去,田间地头上还是只剩下他一个人与两座小土包。

4

一天过后,只有门口红色的鞭炮碎屑还依稀存有昨天热闹过的痕迹。

张文明把棺材和花圈都收拢到了院子里,整理好那身明亮鲜艳的寿衣,又回到他上午赶集下午锄地的日常里去了。

他来到那两座土包的中央,低头盘算着什么,按照他的性子,可能是在思考弄一块气派的墓碑或者在附近种些什么。

截止到2020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了2.49亿,占总人口的17.9%。

而且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非常快,预计到2035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仔细去调查留在乡村中的群体,会发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老人,还有一部分是孩童。

或许是因为安土重迁的思想,又或许是害怕给子女造成太大的负担,他们往往选择做一棵安静的老树,牢牢地扎根在故乡。

但是能够像张文明这样在活着的时候办一场特殊的葬礼,也是少数的,哪怕是生前最后的热闹,都是没有的。

其实很多老人的需求不高,他们不需要事后风光的葬礼来印证着子女们的孝顺,平日里的一通电话,偶尔回家看看,足矣。

责任编辑:bH_02142

关键词: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