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2023年上半程已然成为过去时。
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新势力造车的处境,莫过于:“残酷的大环境狠狠给了所有人一个下马威,本以为会迎来温暖的盛夏,没想到是凛冽的寒冬。因此,家家的处境都各不相同。有人黯淡退场,有人起起伏伏,但也有人成功突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对于每一位参与者,眼下无疑都是在充满荆棘的丛林中抢肉吃。最终,比拼的则为向死而生的决心与耐力。殊不知,刚刚过去的6月,仅从终端成绩单来看,一些趋势性的东西正在显现。
而今天的文章,将会分成两个部分,站在不同的维度去剖析与讨论。接下来,首先登场的便是占据绝对声量与关注度的“蔚小理”。
回来了,都回来了
北京时间6月29日,位于小鹏广州工厂,小鹏G6正式上市。发布会全程参与下来,可以说20.99万元-27.69万元的售价,比预想中的还要低,几乎已经做到了同级别“掀桌子”的地步。
作为见证者,不禁感叹:“无法想象,2023残酷的中国车市,竟然将一辆全系采用800V高压SiC碳化硅、标配3C电芯、智能化硬件拉满、最长续航达到755公里、最快零百加速3.9秒的产品逼到了如此地步。”
之后的专访环节,很久没有看到何小鹏这么开心的模样了,尤其是对比去年小鹏G9的那次惨痛教训。其中,复盘最为值得分享的两个回答。
首先,便是他谈及了当下“蔚小理”之间微妙的关系。“今天一时领先,不代表永远领先。那个群还在,只不过我和李斌同学的交流要更多一点。”
显然,话语背后,带有着深意。
其次,何小鹏则聊到了对于小鹏G6的销量预期,“我现在不方便透露太多,大家等着看结果,但至少每月破万辆才算得上成功。”
的确,结合6月交付量,这家新势力造车只拿出了8,620辆的表现。虽然环比层面正在回暖,但是身处“蔚小理”中,仍然是最差的存在,小鹏P7i与小鹏G9的贡献,始终未能达到预期。
也恰恰基于这样的背景,小鹏G6真的不容有失。至于后者究竟能够带来多大的增量,相信很快就将揭晓答案。
相比之下,因为蔚来ES6的鼎力相助,以及取消免费换电立减3万元的在政策助推,蔚来终于重新回到了1万辆大关以上,共交付新车10,707辆。
接下来,完全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与轿车版同价的蔚来ET5旅行版逐渐起量,以及NT2平台其它车型的逐一归位,蔚来冲击俨然将会冲击更高的目标,让自己重新焕发竞争力。
实际上,早在一季度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李斌已经向大家保证:“下半年,我们有信心实现新车月均交付2万辆的销售目标。”
之后,他还补充道:“长期来讲,随着规模、管理效率的提升,以及关键部件的垂直整合,毛利率达到甚至超过20%是可以实现的。”
而在我心中,只要不出现太大偏差,产能端能够持续给力,蔚来下半年单月交付新车3万辆,也并非没有可能。
反观理想,6月第三周,当其创下0.84万辆的销量纪录,李想位于微博又一次高调表示:“我们仅通过三款SUV,超过了BBA任何一个品牌在中国市场全部SUV产品的销量之和;随着纯电车型以及明年理想L6的交付,我们有信心在2024年实现总销量超过BBA;哪怕聚焦高端家庭用户这个细分市场,也可以做出非常大的规模。”
更为不留情面的是,在被网友问及,“理想天天想着的是怎么干国内的友商,阴阳怪气还不让人对号入座”。李想直接回怼称,“很多友商那仨瓜俩枣的销量,有啥可干的?我们核心关注的一直都是BBA的盘子”。
显然,狂有狂的资本。
这家新势力造车6月共交付新车32,575辆,同样再度创下历史新高。至于背后的原因,足够敏锐的战略眼光,足够准确的产品定义,足够高效的终端执行,包括足够亲民的品牌文化、足够狼性的公司调性、足够合理的组织架构,显然都占据了很大比重。
另外,进入2023年以来,苦苦推广与坚守“增程”技术路线,理想终于踩中了“插混”绽放的风口。换言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而下半程,碍于制造端的备货与爬坡阻碍,稳定在月交付新车3万辆,大概率将会是其常态,甚至会出现小幅度的波动。不过,待新一轮的扩产完成,年末理想预计也将冲击月销4万辆大关。
届时,又会迎来新的里程碑。
没有销量,就没有未来
平心而论,造车终究需要规模,没有足够的订单作为支撑,一切所谓的愿景都将是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类似的道理,除“蔚小理”之外的其它新势力造车,也纷纷烂熟于心。
由此一家家来看,6月埃安继续着强势输出,销量达到45,013辆。但是进一步观察具体组成,价格较为低廉、主攻B端出行市场的AION S与AION Y,无疑占据了最大的比重。
那么,一个略显尴尬的问题顺势产生:“上述强势输出的背后,含金量究竟又有多少?”不知为何,总感觉今年的埃安,陷入到了被迫割肉冲量的怪圈当中。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则为极氪,虽然6月共交付新车10,620辆,算不上太过亮眼,但是有了极氪009、极氪X以及极氪001位于各自细分市场的深耕,这家新势力造车已经在终端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一个较为正面的品牌形象。良性循环之下,也将冲击更高的目标。
至于哪吒与零跑,更像是处境趋同的“难兄难弟”。2023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不得不让它们纷纷采用自我透支的打法,通过更加“变态”的产品力与性价比与之抗衡。
好在,仅就阶段性结果而言,6月二者分别交付新车12,132辆、13,209辆,效果远比想象中要好。后续,如果能够稳定输出,以及更多产品的加入,预计销量还可以继续环比上升。
与此同时,深蓝在仅凭借SL03一款车型,6月就交付新车8,041辆。而接下来,随着15-20万元细分市场强有力的选手S7正式入场,势头还将进一步向上,月销翻倍也很有可能。
反观创维、岚图、飞凡、极狐、阿维塔,之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拷问”,还是由于几家出身各不相同的新势力造车,交付量仍徘徊在3,000多辆甚至更低的水平线上。
而接下来,采用怎样的办法从泥潭中突围,将会是一道无法回避的考题。同时,值得警惕的是,目前的消费大环境持币观望的潜在用户仍有许多,终端活力的恢复远没有想象中的乐观。
另一方面,两位“大魔王”特斯拉与比亚迪的重压,令主流价格区间的生存空间,还在被迅速挤压。
进而,形成的连锁反应便是,对于本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产品差异化不大的新势力造车,想要继续开拓的难度呈现几何倍数的增加。换言之,“窗口期”真的越来越小了。
文章最后,仍然想说的是:“实际上,中国车市本不需要这么多新势力造车,所以大家都需要各凭本事活。”
无论承认与否,有限的资源终将越来越集中。下半程的主旋律,大概率会是继续“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