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问世以来,关于刘邦的黑料就是层出不穷的。
不可否认《史记》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但是他的《史记》却并不客观。
《史记》对于刘邦明褒实贬,对于项羽则是一味的美化,这些东西都与客观事实不符。
而也由于太史公的这一抹黑,造成了中国人对刘邦的印象一直都不太好,成为了一个负面形象。
什么地痞流氓,什么抛妻弃子,什么自私自利,什么分我一杯羹,什么残杀忠臣等等,全都成了刘邦的符号,仿佛刘邦真成了一个百无一是的小人了,而项羽这个残忍杀害几十万秦国降卒的屠夫,却成了歌功颂德的“英雄”。
何其荒谬也?
天下间哪有英雄被小人击败的道理?百无一是的刘邦又怎么可能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呢?又怎么可能得到汉初三杰,以及陈平、曹参、周勃等一大批人杰的拥护呢?
由此可见,我们的传统印象并不符合历史真相,我们被司马迁,被史学家骗了。
要知道真相,我们就得走近历史,去看看刘邦究竟做了些什么。
刘邦的出生不过是一个泗水亭亭长,整日里不务正业与一群流氓地痞搅和在一起,但他却能和萧何曹参等县城的 *** 人员打得火热,还能进到太公宴席,娶到县里的名士吕太公的女儿吕后为妻,由此可以推断—刘邦是一个在沛县黑白通吃的厉害人物,虽然背景不强,但能力与手腕一定很强,绝不是大家印象中那个简单的流氓。
之后刘邦与项羽在楚怀王的见证下约定“先进关中者王”,并一路什么也不管,快马加鞭地直扑咸阳而去,并成功地赶到项羽之前轻松地拿下了咸阳。
这里更加能够看出刘邦(刘邦集团)的政治敏锐性以及强大的执行力,这远远不是项羽能及的。
使得项羽空有几十万大军,白白打了一个大胜仗,却有种有力使不出的感觉,白白将天大的政治蛋糕送给了刘邦这个实力不强的人。
再以后,刘邦入咸阳,被咸阳的繁华所惑,却能够在这种时候听进张良的谏言,不敢再沉迷酒色财宝,封锁咸阳,还军霸上。这看似普通的描述,却是许多人怎么也做不到的,是一个顶级政治家可怕的自制力,即便是过去了几千年威力仍然不减半分。
接着项羽大摆鸿门宴,刘邦为了洗脱自身政治的罪名,失意自己并无与霸王争夺天下的决心,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自救戏码。如何在绝境中求变,刘邦张良樊哙这些人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而以此看来,刘邦绝对不是大家印象中的那个“贪生怕死”的胆小鬼,胆小鬼绝对是不敢去参加鸿门宴的。相反,刘邦是一个胆大包天却又心机深沉的政客,项羽的一举一动全在他的预料之中。这样的人,很可怕。
之后项羽大封天下,刘邦抓紧时机转头就反,面对当时打得天下闻风丧胆的西楚霸王项羽,这个地痞流氓哪里有半分胆怯?
其他诸侯不敢反项羽,那就我刘邦来带头好了,这又是何等的英雄?
之后大胆任用“毫无名气”的初生牛犊韩信为大将军,则更是刘邦古往今来最会识人用人的一大明证。试问诸位可敢把手中的公司(家业)交给一个只有恶名(胯下之辱)的年轻人?这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也只有刘邦了,有这么大的魄力,这么火眼晶晶的眼光。
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刘邦也一直做着聪明事,打着项羽杀了“楚怀王”这一面大旗,拉拢全天下的诸侯一起对付项羽,你不是能打吗?那你有本事把全天下的诸侯都收拾了!
面对这样强劲的对手,年轻的项羽怎么可能是对手?
所以项羽虽然打仗厉害,正面战场几乎没有输过,但是短短四年却让他越打越弱,而刘邦却越打越强,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一句话,项羽输的不冤。
统一天下的刘邦并没有放松,而不是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了新王朝的根基不稳,一刻也不敢停地奔波在各处消灭隐患。
而这也与我们传统印象中那个“流氓”,那个只知道依赖汉初三杰一味享受的印象不同。
刘邦清楚大汉的天下太不稳当,天下还有太多大大小小的诸侯王,所以他采取了拉一批打一批的策略。
先是通过大肆封自己的亲戚来加强自己人的力量,然后打压外姓诸侯(韩信等),消灭其中实力最强的(韩信彭越等),最后通过“白马盟约”向天下(手下)约定—非刘姓不得称王。
这一桩桩事,到处都透露着政治智慧,远远不是我们想得那么简单,一个不好就会造成在一个秦末出来。
而刘邦做得恰到好处,你不得不佩服他高超的政治水平。
纵观刘邦的一生,从四十多岁接近五十岁起事,只用了不到九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天下,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最快的,而他的对手还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军神—项羽,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刘邦的高明。
更奇的是,刘邦的一生没有犯过任何的错,他总是朝着对的方向办事,做什么事都能事半功倍,不得不说,他真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天才,是我国历史罕见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