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华为这套组合拳下来,造不造车还重要吗?

2023-07-10 11:57:01 搜狐科技
A+ A-

从今年 3 月初,华为生态汽车品牌焕新为 HUAWEI 问界,到 3 月底,任正非签发正式公告,强调华为不造车,有效期 5 年。

*图片来源第 1842 期商标公告


(资料图片)

直接让华为是否会亲自下场造车的猜测,有了定论。

但最近,共计 21 个问界商标转让给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又掀起了新的讨论热度,网传华为造整车已经是时候了。

老狐之前也曾和大家分析过,华为进入汽车产业的目标,远比成为单一的车企更高远,凭借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技术的优势,华为希望成为顶级的供应商。

同时,在生产资质、自建工厂等核心因素的限制下,华为亲自造车的条件也并不成熟。因此,结合战略与客观限制来说,我们至今仍然认为:华为短期内不会亲自造车。

商标转让的根本原因,或许是华为如何加大力度,深化与车企之间的合作。

就在不久前,余承东再次豪言:不和华为合作,车企未来很难活下来。同时,华为将为问界生态品牌建设销售渠道,与江淮、奇瑞的合作也有了新消息,咱们来预测下未来的走势。

智选车模式逐渐清晰

华为与车企的合作,共有三种模式,即零部件供应模式;Huawei Inside 模式,智能驾驶赋能。

智选车模式,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整车设计以及渠道销售,是含“华”量最高的。

*图片来源华为公司公告

而从市场表现与认可层面来看,智选车模式正在成为华为汽车业务的主导。

随着智选车模式合作伙伴的增多,华为正在建设全新的汽车销售门店,汇集智选车生态联盟的所有车型,包括目前在售的 AITO 问界系列,及规划中的奇瑞、江淮、极狐等新车。

同时,华为计划招募更多的经销商,采用加盟代理模式。这点与新势力的直营模式有所区别,华为电子产业端的体系与地推能力,有望进一步加分。

*图片来源疑似华为奇瑞首款新车谍照

从目前已知的消息看,江淮与华为的合作工厂将于 2024 年建成,主打超豪华市场,售价区间在 80 - 100 万之间。

奇瑞与华为合作,至少推出 5 款高端智能电动车型,其中 2 款将于 2023 年推出。

北汽极狐与华为,疑似将开发 1 款全新的轿车,预计 2024 年上市。

可以看出,商标转让只是扩充问界的第一步,毕竟相比主流传统车企,赛力斯的实力相对弱一些,华为的最终目标,无疑还是能够兼容更多的车企客户,增强问界的销量与影响力。

但与不同的车企客户合作,涉及技术、制造、服务等多个细分类别,更加考验华为的资源整合能力。换句话说,华为正在深度捆绑问界品牌,通过引入不同车企,来扩充实力。

问界能否重回第一梯队?

客观上,如何应对市场的加速内卷,也是问界需要面对的问题。

今年以来,特斯拉的率先降价开启了价格战,“提前进入淘汰赛”已经成为车圈的共识,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意味着新车要具备产品强、技术优、更新快等综合优势。

作为去年的销量黑马,问界迅速完成了 10 万辆交付,华为对于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的技术赋能,自然功不可没。

但今年问界似乎有些后劲不足,月均 6 千辆左右,而万辆俱乐部,已经成为了新势力的分水岭。另一边,理想已经突破了月销3万辆。

众所周知,问界 M5 的前身是 SF5 ,已经上市多年,尽管华为一直在积极通过 OTA 升级核心技术,但外观、内饰等造型更新缓慢,也是新车缺乏新鲜感的主要原因。

这与赛力斯的设计、制造体系薄弱,有着直接关系。

而新加入的奇瑞、江淮和极狐几家,显然有着更雄厚的实力,与华为算是更加“门当户对”的强强联合,未来新车涉及轿车、 SUV 等多个类别,再加上华为现有的纯电、增程式技术。

只要日后的定价合理、产品表现符合预期,在规模和体系能力上,应该会比其他新势力更有优势。

市场营销又是余承东的强项,老狐比较看好,问界仍然是一支潜力股,只是还需要释放的空间与时间。此外,高阶的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系统,已经逐渐形成了技术的护城河。

车企是否需要华为?

在余承东的理解中,汽车进入智能化时代,相比传统汽车,中小型车企可以轻松介入,但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需要大量的资金研发,拥有更高的门槛,且华为已经位于行业前列。

未来 5 - 10 年,汽车行业的洗牌非常惨烈,只有少数车企能够活下来,或者和华为合作联合发力才有机会。

从车企们拿鸿蒙座舱当重要卖点,到问界 M5 率先搭载 L2.9 级驾驶辅助系统,华为的技术实力无需多言。但是否匹配与市场和车企需求有直接关系。

一方面,受事故责任认定等因素限制, L3 级高阶驾驶的大门尚不明朗,市面上主流的 L2 级已经相当高端。

最近华为终端 BG 智选车业务部总裁汪严旻宣布:推出问界 M5 标准版,取消高阶智驾功能,并将售价进一步降低,理由就是:很多消费者对智驾的功能并不是特别在意。

另一方面,都知道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车企并不愿将核心技术完全放弃,交由第三方手中,吉利、长城和蔚小理等一线大厂,纷纷选择自研。

而二线中小车企,处于中低端市场,仍然以主打性价比为主,对智驾系统的包装欲望不强。或许当竞争达到新的阶段,华为的吸引力才会达到新高。

老狐觉得:无论是帮车企造好车,还是与车企共同造好车,作为后来者,华为需要由量到质证明智能化技术的壁垒,准备大干一场的问界生态显然是很好的跳板。

至于华为是否亲自造车已经不再重要,因为问界已经有了很强的代入感,最后缺少的或许只是一块车标。

同时,对于观望期的潜在车企客户来说,只有打响问界这块招牌,华为与车企共同造好车的愿景,才能更进一步。

参考资料:

余承东微博、问界官网

编辑:泽天

责任编辑:bH_01190

关键词: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