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大足探索“统一招募、组织培训、抱团创业、集中输出”的劳务品牌之路(引题)
“打石头”如何一年敲出200亿元?(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仕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阅读提示
在务工群体中,有一个超过了11万人的群体,他们以从事雕刻上下游相关行业为生,被业界称为“大足雕客”。如今,入选全国知名劳务品牌的“大足雕客”,让从业者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不仅让老手艺得到传承,还焕发了新机。
噔、噔、噔……在重庆大足区的石刻文创园,还没走近,就听见一阵金属物敲打石头的声音传来。“全国优秀农民工”“雕客”苏中明正手持锤子、錾子,不断修饰着一尊佛像,随着工具的起落,一块顽石就蜕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闻名世界的大足石刻在千余年的传承中,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的雕刻工匠,他们被称为“大足雕客”,其工作在民间俗称为“打石头”。近年来,“雕客”们从以往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发展的模式,逐渐转变为抱团创业、集中输出。如今,11万余名雕刻从业人员活跃在全国10余个省市及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用刻刀讲述着大足石刻千年故事的同时,也带来了年产值超200亿元的经济效益。
从“填饱肚子”到“办起厂子”
“以前,我学雕刻主要是为了填饱肚子,有一门手艺傍身。”今年40岁的苏中明告诉记者。从小耳濡目染的苏中明在石雕方面有着不凡的天赋,在舅舅兼师傅的教导下,他很快便能独立完成对石雕的初步塑性工作。经过三四年的学习,成为“雕客”的苏中明进入大足石雕非遗传承人刘能风的工作室继续打磨技艺。3年后,苏中明又踏上了走南闯北的务工之路。
这些年来,苏中明的足迹遍布广东、四川、云南等地,参与过千余件石雕、玉雕、泥塑等种类雕刻作品的创作。202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的苏中明回到大足区创办了爱刻雕塑,自己当起了老板。
“作为一名靠手艺吃饭的‘雕客’,办厂既能检验手艺是否过硬,还能增加参与大型雕刻作品创作的机会。”苏中明坦言,在政府的扶植和历史文化的加持下,大足石雕市场越做越大,让他们这些“雕客”不再为了填饱肚子四处奔走,有了更多的时间钻研艺术。
如今,苏中明的厂子有七八个长期雕刻工人,若遇到大单子,还会临时招聘工人,工资每人每天在300元至800元之间。
在大足区,像苏中明这样返乡办厂的“雕客”不在少数,女“雕客”向永霞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从事雕刻工作24年的向永霞,从15岁开始便手持锉刀、手锤,跟随父亲学手艺。21岁那年,她带着一身手艺来到四川成都土桥石材城闯荡,并结识了同为石匠的丈夫。2020年,向永霞夫妻回到大足,组建起自己的“雕客”团队。
“市场环境好了,我身边很多‘雕客’朋友都自己办厂当上了老板。”向永霞说。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赢
“我们可以提供包工、包料、运输、安装一体化服务,就看您的需要。”今年以来,苏中明、向永霞等“大足雕客”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石雕、泥塑工程咨询电话。苏中明透露,目前,他和团队已经承接了四川南充的一个泥塑项目的创作,另外还有几个外地项目考察团队要到大足进行实地考察。
能够承接到全国各地的工程,除了团队精湛的石雕技艺,还得益于声名鹊起的“大足雕客”劳务品牌。
“以前石雕匠人是单打独斗,自己找活自己做,如今是抱团共赢。”大足区石刻协会会长段勇介绍,近年来,大足区充分结合市场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求,通过对全区石雕匠人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匠人名单,详细登记石雕人员信息和技能评价,探索出一条“统一招募、组织培训、抱团创业、集中输出”的“大足雕客”劳务品牌之路。
“现在的‘大足雕客’是重庆重点培育的地方特色劳务品牌,也入选了全国知名劳务品牌矩阵。”段勇介绍,“大足雕客”劳务品牌除了延续传统的石雕、石刻工艺,还引入了玉雕、木雕、泥塑等新的作品材料和技术,让从业者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也让这块金字招牌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劳务品牌促就业增收模式带动下,大足区雕刻全产业链的创业就业人员达11万余人,年创收达200亿元。其中,精品小雕从业人员4.8万人,市政雕塑、文化广场、红色纪念雕塑工程从业人员6万余人。
截至今年1月,“大足雕客”与国内外23家雕塑企业签下订单,通过和33家人力资源机构合作,建立长期的用人保障体系,促进2万余名劳动者在全国11个雕刻重点产区就业,人均收入10万元以上。
从传承老手艺到拥抱新科技
随着“大足雕客”劳务品牌的创立,大足的雕刻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产业发展的驱使下,老手艺拥抱新科技势在必行,老“雕客”们也纷纷走上学编程、电脑绘图等技术的焕新升级之路。
“我们现在进行石雕创作通常先用电脑建模,机器造型,最后再进行人工精细打磨。”苏中明表示,传统的石雕几乎都是纯手工,完成一尊高约80厘米左右的佛像雕刻,最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引入数控雕刻设备仅需半个月左右。此外,传统的手工雕刻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受伤,几乎所有传统石雕匠人身上都有切割器具留下的伤疤。
“数控设备刚引入雕刻行业时,只有一些年轻的‘雕客’愿意花时间自学。如今,政府搭建了‘共享工厂’,常态化举办数字化技能培训,拥抱新科技几乎成了所有‘雕客’的共识。”苏中明说。
为了适应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做优“大足雕客”劳务品牌金字招牌,大足区与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建立了“高校+园区+工匠”的人才培育模式,并在大足职教中心开设三年制石雕特色中职专业课程,让“雕客”队伍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
此外,段勇还建议,相关部门应整合资源,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提升“雕客”的美学鉴赏能力和雕刻技能,指导行业建立阶梯式技能传承体系,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同时,还应该培育泥塑、玉雕等产业工人队伍以及培养大量能接单、洽谈、带队拓展业务的专业经纪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