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修完达到毕业要求的所有学分,顺利拿到学士学位以综测第一的成绩直博清华大学。
本科独立发表一篇SCI获得国家奖学金,获得西北大学2022届优秀学生紫藤。
(资料图片)
这些荣誉写在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生物科学(基地班)苏子栋的履历中,簇拥着闪耀在这个毕业季。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完全学分制”是苏子栋与西北大学结缘的契机之一。进入大学后,苏子栋可以结合学习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规划,自主选择课程模块,开展弹性学习,实现提前完成学业、提前进入学术研究。
对于这个充分给予学生自由,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学业的方式,他跃跃欲试。“‘完全学分制’帮助我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灵活选择课程,让我能够合理规划修读课程,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业。”他说。
“本着‘学校的本科教育必须是精英教育’的理念,西北大学2018年开始全面推行‘完全学分制’改革,改革的初衷,是计划在现有生源结构和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方式,充分释放学生自身的潜能,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教务处处长曹蓉说道。
“完全学分制”为他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学习拓展空间,可供他选择自己感兴趣、想提高的方面进行深入学习。于是,在学业导师李忠虎的指导下,苏子栋在不影响本身课程的基础上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业计划,通过每学期多选1~3门课程的方法,提前一年修完了毕业所要求的学分。
他对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验教学设计印象深刻,“在各种生物学的实验中,我能够看到生物体内物质的各种变化,学到各类实验的应用场景,从而帮助我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他说。因此,苏子栋很早就确立了继续深造的目标,努力提升自己的学业成绩和科研经历。
谈到“完全学分制”对他的影响,苏子栋更多地用“充实”与“获得”概括。“我不但能更有选择性地修读课程夯实自我,让三年的学习生活更加充实;也能更加深刻地领悟到生命科学学科的魅力,坚定自己的目标。”依靠“完全学分制”,他成功将学习由被动化为主动,也在奋斗路上坚定心之所向,把每步路走得踏实且认真。
漫漫科研,上下求索
在学校和学院的开放政策下,学生们在大一时就可以走进实验室开展科研实践学习。他把握好这个机会,在课程之余积极主动地寻找科研的实践机会。在付爱根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他在科研中不断挖掘潜力,培养学科意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验室的学习让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使我得以更容易地理解其中的机理,同时也掌握了必备的实验技能和一些基础的实验方法,为之后的学习做了铺垫。”苏子栋感慨道。
每个人刚进课题组时都是“小萌新”,学习与科研并非一帆风顺,遇到无法得出实验数据等挫折也是常事。但生命科学学院的老师们总能先听取学生的想法后,再给予引导,从而帮助大家更好地进步。谈起老师们的关怀,苏子栋回忆起诸多往事。“付爱根老师对我科研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李忠虎老师对我培养方案的规划,朱忠良老师在我处于低谷时期对我的关心与照顾,还有其他老师的鼓励与帮助,都是我前行路上的盏盏明灯。”
厚积薄发,让他在科研之路上行稳致远。在日常的学习中,苏子栋十分注重对学科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学院提供了丰富的学术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最近的学术前沿进展。同时,同学们相互间的分享与交流,扩展了大家的知识丰富度。”大二时,强烈兴趣的指引下,他选择进入生物信息学实验室学习研究,和同学以“气候变化下槭属植物物种分布区模拟”为题开展研究,凭借此项目获得了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特等奖,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一篇SCI论文。
纵观他的科研之路,一路走来,艰辛与收获并存。苏子栋认为生物的魅力在于追寻探索,遇到问题的烦恼和实验成功的开心,记录着他在西大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时,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和实验成果带来的喜悦都是他继续保持积极科研态度的动力。一段完整的科研经历让他对科研流程有了体系化的认知,并且提升了苏子栋未来面对问题与坎坷的心理素质以及解决问题的技能。
天高地阔,欲往观之
科研与学业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学习中,苏子栋对自己有着明确的目标与规划,坚持做每日与长期计划。他将目标转化为动力,将热爱转化为执行力,这些都让他在学业上出类拔萃,优秀卓越。他用奋斗绘就“生命”的图景,用努力书写人生的意义。
在课余生活中,苏子栋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他喜欢追番、看电影,也会通过跑步、踢足球等运动来愉悦身心。他也深刻记得野外实习期间和朋友们捕虫采样的经历,陪伴与欢笑充盈在他三年的本科生活里,挥之不去。
回想在西大的三年学习生活,他感到真实且珍贵。“完全学分制”是他的一次尝试,是他不留遗憾的一次勇敢。只有苏子栋自己明白这一路上的充实,也只有他自己明白,这是壮阔下一次平静的成长。
谈到他在西大的成果与经历时,苏子栋坦言,自己入校时的成绩谈不上很好,也时常因为繁重的课业与考试感到焦虑。“但我想坚持下去,再多试一次,做好我想在西大实现的事,希望在毕业时回想入校时对答案的渴望,发现它已经握在我手中。”(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