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芒市新寨村“旱地”变“良田” 实现生产机械化(荣科南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云南芒市新寨村“旱地”变“良田” 实现生产机械化(荣科南 摄)
云南芒市新寨村“旱地”变“良田” 实现生产机械化(荣科南 摄)
云南芒市新寨村“旱地”变“良田” 实现生产机械化(荣科南 摄)
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近日,走进德宏州芒市五岔路乡新寨村和轩岗乡芒广村,瞬间眼前一亮,曾撂荒的700余亩土地变成“良田”,满地金黄、稻花飘香,轰鸣的机械穿梭在田间,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群众心心念念的机械化生产从愿景变为现实。
从旱地种粮“靠天吃饭”到“灌溉水田”
五岔路乡是一个偏远山区乡,这里生活着汉族及世居少数民族景颇族、德昂族,与大多数山区村寨一样,以耕地为主,主要种植甘蔗、茶叶等作物,生产发展“靠天下雨”。一直以来,新寨村土地碎片化较严重、水利设施薄弱、田间道路不通畅,群众生产成本投入大、收益低,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有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荒草丛生,有的土地从种植“靠天吃饭”的水稻改为种植甘蔗、坚果。
“道路不通,车辆到不了地边,忙活一年,累了不行,买了粮食,也没剩多少。”五岔路乡新寨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王传强说,群众非常期待像坝子乡镇一样,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省时省力,还有收益。
为从源头上帮助当地群众增产增收,新寨村紧跟党委政府步伐,搭上芒市2022年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专列”,因地制宜实施“旱改水”的发展思路,将地势高低不平和产出效益低的旱地,改造成“田成方、路相通、可灌溉”的高产水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群众收入,让乡村焕发蓬勃发展活力。
“动员农田改造也是一项‘大活’,刚开始群众不理解,不支持,那么我们就依托党支部,由党员、社干带头干,带动群众积极参与。”王传强坦言,新寨村一直按照“党建引领、政府负责、群众参与”的思路助推国土综合整治,打造山村群众幸福美好生活新场景,实现农田机械化生产。“改造后,村里群众每次看到我们直竖大拇指,称赞党的政策好。”在王传强看来,这比取得任何荣誉都开心。
700余亩土地变“良田” 群众脸上笑开颜
近三年来,为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助力乡村振兴,芒市充分挖掘全域宜耕土地资源,共组织实施了11个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德宏州芒市五岔路等2个乡新寨等2个村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就是其中之一,建设规模1003亩,共投入1376.58万元,实施了土地平整716亩、新建改建田间路、生产路11364米、灌溉沟渠14049米、引水管17298米、取水坝6座、水池9座等工程。项目惠及五岔路乡新寨村和轩岗乡芒广村,受益群众7752人。
家住五岔路新寨村的何玉算就是其中之一。去年,何玉算家8亩多坡地经过整治“变身”为水田,今年迎来丰收。00后德昂族姑娘何玉算,是新一代“农人”,她感触颇深,以前父辈种田都是牛耕手插,现在只管站在田埂上看着就行。“以前,这几亩田是路也不通、水也不通,只能用来种甘蔗、杉木。现在,自然资源局来整治土地,不仅把水直接引到田里,还修了机耕路,我们再也不用走那么远提着镰刀来割稻谷了,全靠收割机,20分钟收得干干净净。”何玉算说,收割完水稻,紧接着种烤烟,在山区一年种植两季再也不是梦了,收入也稳步增长。
“我们村处于偏远山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在城里打工,留守老人又无力种田,造成土地闲置。如今改造好的良田流转出去,既种上了粮食避免土地闲置,又增加了群众收入,解决了群众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 王传强说,改造后的农田,有路、沟、渠相配套,便于机械化作业,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
壮大村集体经济 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进行时,新寨村迎来发展新机遇。“农田改造”提升增效托底,衬出群众生活富裕底色,整个项目700余亩的“新农田”,正孕育着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的新希望。
五岔路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和经营模式,制定出《五岔路新寨村变更使用村集体经济用于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区土地开发利用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介于新改的农田肥力低、易坍塌,群众种植技术不太成熟,同时也为了实现产业规模化,村委会以每亩300元的价格同群众流转过来,统一管理种植,只要按项目验收要求至少连续三年,每年种植一季水稻,每年还会有1000元的管护费,这1000元管护费村委会照样给到群众。相当于群众原先只能租200多元每亩的山地,变为如今一季1300元每亩,山区土地能达到这么高的收益,也是破天荒头一回,冬季又种植蔬菜、甜脆玉米等冬农作物,或是流转给大户开发。”谈起农田改造,驻五岔路乡新寨村第一书记寸代尔十分感慨。下一步,“村两委”计划再优化土地流转方式,让村集体经济再增收。
从农田改造到壮大村集体经济,主抓项目实施的芒市自然资源局耕保股股长黄国富全程参与,“在整个改造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每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每一名干部就是一个标杆。过程虽坎坷,但结果总归是好的。”黄国富说,农田改造出来,就要想办法让其实现最大效益,真正惠及老百姓。
在新寨村,剩余劳动力也是一个普遍问题,为此,黄国富建议让群众来村里务工,流转的土地有了一份收益,务工再得一份收益,村里有活干,就不愿再出远门。 黄国富的提议得到大家的肯定,村里让群众以投工的方式参与到水稻种植管理上来,解决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为了最大程度发挥项目效益,他们还在研究引进农业公司发展冬季生态蔬菜产业、稻花鱼养殖等,联系上海对口帮扶给群众赠送土鸡苗养殖山地鸡,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过去的甘蔗地、撂荒地,现在一眼望去尽是稻田;过去无人问津的山地,现在随时有种植大户来寻求合作……产业振兴的大门正在向新寨村的群众缓缓打开,耕地会越来越肥,群众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红火。(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