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将尽,十月将至,农历的十月初一是寒衣节,这是一个古老的祭祖节,与清明节和中元节并称为三大祭祖节,都是祭拜先人的节日。老话说:“清明烧前,寒衣送后”,是啥意思?这里的“前后”指的是什么?
十月初一寒衣节,老话说:“清明烧前,寒衣送后”,是啥意思?
寒衣节是怎么来的?
农历的十月也是冬季的第一个月,是秋尽冬来之时,此时天已冷,夜已寒,人们也开始准备厚衣服过冬了。早在《诗经》中就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诗句,意思就是农历的七月,代表炎热的大火星开始向西落下,到了农历的九月就要准备厚衣服了。
其实在以前,四季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到了农历的九月,也就是霜降前后,温度就已经很低了,因为霜的出现就代表着夜晚的温度低于零度了。只不过如今的环境有所改变,导致整体温度有所上升,所以九月也就显得不那么冷了,甚至很少能见到降霜。
十月初一寒衣节,老话说:“清明烧前,寒衣送后”,是啥意思?
那么“寒衣节”也就是来源于“授衣”的习俗,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人们在准备过冬的衣服时,当然也忘不了给先人准备一些棉衣过冬。后来人们发现九月的温度还不是太冷,于是就把农历的十月初一定为了寒衣节。
民间关于寒衣节的传说有很多,比如孟姜女给丈夫送寒衣,朱元璋在十月朔日授衣等,其中有一个传说比较有意思,说是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之后,他的嫂子很眼红,就让丈夫跟着蔡伦去学造纸,很快自己就开了一家纸坊。
但是由于学习的时间短,造出的纸质量不好,很难卖出去。于是他的妻子就想出来一个给先人烧纸的办法,自己假装躺在棺材里,然后让丈夫在前面烧纸,引来了很多人围观,然后她又假装活过来了。并且告诉人们,说纸到了地下就变成钱了,由于丈夫送了钱,所以自己又被送回来了。后来此事传开,人们就开始给先人送纸钱了。
十月初一寒衣节,老话说:“清明烧前,寒衣送后”,是啥意思?
那么蔡伦是东汉时期的人,也就是公元105年,蔡伦将造纸术写成奏折,连同纸一起呈献皇帝。也就是说那一刻之后才有了纸张,当然那时候的纸张可是非常珍贵的,普通人根本无缘得见,更别说给先人烧掉纸张了。所以烧纸的习俗肯定在东汉之后。
那么孟姜女哭长城,给丈夫送棉衣时,发现丈夫早已离开,于是就把带去的棉衣烧掉,这个传说还是比较靠谱的。因为古人的生活大多都不富裕,就算怀念先祖,也不会把做好的棉衣烧掉,因为自己都穿不上棉衣,更别说把棉衣烧掉了。
而孟姜女听闻丈夫已经离开,做好的棉衣也没用了,再加上伤心之余,把棉衣烧掉还是情有可原的。所以在北方很多地方,都认为寒衣节是来源于孟姜女烧棉衣一事,当然那一天并不一定就是十月初一。
十月初一寒衣节,老话说:“清明烧前,寒衣送后”,是啥意思?
清明烧前,寒衣送后
先人们在离开之后,就到了地下,古人眼中的地下与现实中的监狱是一样的,去了之后不仅要受苦,而且要干活。就像学生一样,有开学的时间,还有放假的时间。那么先人们开始干活的时间就是从清明节开始,一直到农历的七月才放假一个月。
所以从七月初一为地开门,到了七月三十地关门,代表着假期结束,在七月的假期中,是先人回家与子孙团聚的日子,所以说“七月半,鬼乱窜”,因为放假了。到了七月三十又开始干活了,一直到十月初一又放假了。
十月初一寒衣节,老话说:“清明烧前,寒衣送后”,是啥意思?
也就是说在一年之中,先人们干活的时间是从清明节开始,到寒衣节结束,中间还有一个月的假期。那么给先人送东西,也只有在放假期间才能收到,在干活期间,整个空间都处于封闭状态,先人们是收不到的。
所以清明节烧纸要提前,因为还在放假期间,先人们能收到子孙送去的钱粮。如果在清明节之后,已经封闭了,就算“送钱粮”,先人们也是收不到的。同样寒衣节之前,还没有放假,也就是处于封闭状态,先人们是收不到寒衣的。
十月初一寒衣节,老话说:“清明烧前,寒衣送后”,是啥意思?
只有等十月初一放假之后,地下的空间就打开了,此时给先人们送一些过冬的棉衣,才能收到。所以就有了“早清明晚寒衣”的说法,意思就是清明节“送钱粮”要趁早,寒衣节送棉衣要晚,要在十月初一到十月十五之间,也就是从寒衣节到下元节之间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