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龙诗慧
编辑 / 兰雨
继上周大众与小鹏“世纪合作”之后,本周两家合资车企,又官宣调整中国的新能源业务,给乏力的电动化转型,加点“新招”。
【资料图】
先是丰田,宣布8月起丰田在华最大研发基地“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将更名为 “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未来丰田控股的电装公司和爱信公司,也将参与到IEM by TOYOTA的研发活动中,加快电动化动力总成的研发。
由TMEC更名为IEM by TOYOTA,这动作不是普通的改名,“Intelligent ElectroMobility”更是代表丰田加强对中国本土“智能化、电动化技术”研发的决心。丰田对外的声明称,在华三家合资公司的研发工程师,都将加入到 IEM by TOYOTA主导的研发项目中。而丰田中国本部长上田达郎也表示:通过以IEM by TOYOTA为核心推进本土研发,迅速开发并提供令中国顾客满意且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一天过后,一个消息与之相映成趣。长安福特发布公告称,正式接手电马在中国市场的运营业务,而随着福特电马取消独立运营,加入长安福特的产品阵营,有消息指在去年9月成立的福特电马赫科技公司,将在后续注销。而作为业务转换后,电马首先给市场的诚意,便是升级高通骁龙8155芯片,与新势力主流的座舱水准持平。
一个布局新能源积极却收效甚微,一个曾被市场寄厚望最终折戟;前者进击,“本土化研发”提升竞争力,几乎是对目前短板的一次清晰认知和快速补齐;后者“保守”,将电马补齐其在纯电市场的空白,进一步加快产品节奏。
无奈则变,变则通?
这些年,合资品牌老为人诟病新能源战略保守,归根到底还是用燃油时代的研发思维、产品定位、营销定价去造一辆新能源车,要知道智能电动车是另一套产品迭代逻辑,是以用户需求进化为导向,“蔚小理”虽然还没盈利,但也是凭敏捷开发、先于用户挖掘潜在需求,硬生生往市场开了口子。就是这道口子,让中国消费者再也回不去,那个由合资车企燃油车的溢价法则。
以这个角度看,今年上半年合资品牌的新能源销量低迷,也不足为奇。比如花了很大力度市场布局的bZ4X、bZ3,上半年销量分别为9173辆、8222辆,不仅卖不过同级,也仅占丰田在华电动车销量(29.45万辆)不足6%。
日系纯电车卖得不好,原因不用过多展开,智能化短板以及保持合资的溢价都是原因。所以目前除了燃油车型,日系也只靠HEV车型独力挑大梁,HEV过去一直是丰田、本田等日系车企在华的电动化策略,也曾一度取得优势;但当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举起“插混与燃油同价”大旗,加之政策对PHEV、BEV的友好,HEV也被消费者归为燃油一类,而这时,日系没有跟上中国市场插混的新风口。今年上半年,丰田在中国市场共计交付新车87.94万辆,同比下降2.8%
相比之下,整个福特品牌在华电动化转型,要比丰田保守、进度也滞后很多,除却刚刚划归长安福特的电马,再找不到一辆能打的新能源车,甚至主销的SUV锐界L,今年才姗姗来迟推出HEV车型, 2023年上半年,长安福特半年销量仅为88286辆,同比暴跌22%,而福特电马6月销量,也仅231辆。可以说,长安福特没有尝到中国车市新能源渗透超过35%,带来的红利,连还手之力也没有。
若一味指责合资的“固化”也不现实,在年初特斯拉带起的那波价格战中,都曾主动调低售价,bZ4X限时降4万,电马的最高降幅达2.8万元,都曾有过“自救”。
无奈,现实就是“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没有人想到合资,买合资的消费者,也没人要买新能源”,就是摆在丰田、福特甚至所有合资品牌面前的“死循环”,这种困局不是单靠车型降价,短期不计利润打价格战就能解决,合资车企要变,而且要动本源的大变,才能“通”。
所以我们特别留意到,丰田在TMEC更名IEM by TOYOTA中“人间清醒”提到:
*通过“拓展本土供应商”、“改良零部件设计”、“改革生产技术和制造工艺”三个领域的举措,力争实现制造成本的大幅削减;
*通过活用空间设计以及AI技术,加速设计、研发实现更好用户体验的智能座舱,以及更符合中国实际道路状况的自动驾驶技术、先进安全技术。
这两点几乎把目前丰田在中国遇到的电动化困境点拨了进来。当然,选择三家合资车企主导的研发项目,而没找“外援”,丰田手上是有底牌的,“电动汽车续航1200公里,且10分钟充满电甚至更短”,在电池上,丰田已经解决了固态电池耐久性材料;而 “ 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大幅减少零部件成本的工艺,丰田也在手上;但两个前瞻技术,大规模持续生产,也得2026-2028年的事,在此之前,丰田似乎要过点难日子了。
其实长安福特“招徕”电马,也有合并网络、快速利用长安福特完善的销售网和缓解合资方产能过剩的困境。合资车企之后的电动化车型,都无可避免与特斯拉、比亚迪竞争,就意味着要有“最极端成本把控”,而在经过第一轮纯电车触底销量后,他们对中国消费环境变化的观念性固化,会有很大拉扯、推翻和变通。丰田和福特,虽没有大众注资小鹏共同研发车型的激进,但这两个动作,显然不会立马完全改变困境,但也感受到,合资车企的外资方,不再抱着固化的心态。
不然,丰田不会把“Intelligent Electro”提到命门上,而福特单靠盘活“电马”,加快转型显然是不够的。前福特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陈安宁,曾在2019年提出“福特中国2.0”战略规划,计划三年内福特、林肯在中国市场推出10款新能源车,现在按进度是远远落后了,是否有更激进的后招?不由让人想起福特CEO早前说的拿番话“福特的中国市场战略将发生改变,要减少在华投资”,福特的“合”是否意味着长远的“退”?
写在最后
大众与小鹏“各取所需”的余温还在发酵,丰田、福特之后上马整合,都是外资车企深入了解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后的又一求变,当然如同“大鹏配”一样,变之效不会立竿见影,但无疑,两家跨国车企通过战略调整,都试图在找一条能在国内新能源转型持续走下去、并适合自己的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