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在举办地榆林迎来第一阶段的首个比赛日。本届省运会所设竞赛项目、参赛人员规模、受众群体范围均超过历届,陕西省体育局牵头抓总,榆林市主动作为,组委会各部门分工明确、通力配合,全面展现“后全运”时期陕西体育事业发展新活力,以省运会为契机,将办赛、助城、惠民有机结合,让赛事赋能榆林城市发展。
创新办省运 榆林在行动
【资料图】
据省十七运会组委会竞赛部副部长苏晓刚介绍,秉持“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宗旨,本届全运会在赛事举办、场地建设、场馆规划等方面均有创新举措。
在赛事举办方面,省十七运首次将大学生组纳入省运会比赛序列,往届省运会的行业组调整为群众组,将往届由省直各部门组成的代表团调整为由12个市区和省直机关组成的13个代表团,扩大省运会覆盖面,提高群众参与度。
与此同时,省运会力争覆盖全年龄阶段人群;青少年组竞赛项目也由上届的20个大项增加到28个大项,基本涵盖我省开展的所有奥运和全运项目,同时也涵盖了我省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大多数竞技体育项目。
本届省运会的场地建设也是一大亮点,此次省运会是我国省运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运动员村,首先是为满足办赛需求:运动员村将为参赛运动员和各代表团提供安全、集中、舒适、便利的临时居住地,确保各运动队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其次是服务于榆林发展,立足城市发展规划和功能布局实际,赛后运动员村将作为人才公寓,可为引进的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舒适、稳定的居所,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场馆巧利用 助力训练、健身和休闲活动
如何避免体育场馆赛事后闲置一直是民众关心的问题。为此,榆林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张军介绍,为避免赛后体育场馆闲置,一是与日常体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省运会比赛项目基本由各学校的体育场馆承接,自身承担着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主会场体育中心(一场两馆)毗邻榆林体校新校址,省运会后将承担体校1500余名运动员日常训练任务。
同时,体育中心将作为国家队、省队夏季转场训练基地,将有力带动榆林体育综合实力和城市影响力。二是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在确定体育场馆选址、面积及其内部设计时,充分考虑场馆定位及赛后市民赛事、健身、休闲等各方面需要。三是与其他功能相结合。
低碳、绿色、智慧 新概念助力新发展
榆林市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办省运”办赛理念,倾力打造“零碳省运”,省十七运场馆及酒店将全部实现新能源电力供应。以省内清洁低碳电力的供应为支撑,以互联互通、共享互济的能源互联网为载体,大范围优化新能源消纳。据测算,从比赛到整个赛事结束时,预计可减少标煤燃烧0.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06万吨,打造省运会史上首个“零碳省运”。
此外,榆林体育中心秉持“智慧运动场馆”的建设理念,配置了多个建筑智能化系统和体育工艺智能化系统,搭建运维平台,全面实现数据互通。中心整个智能化系统多达30多个,系统平台间均实现了数据互联互通,各个系统间可互相通信,增加了智能化系统的灵活程度,有利于比赛管理和后期的运营服务,智能化建设在全省各个场馆中处于领先水平。
陕西省运动会作为我省竞技水平最高、规模最大、辐射带动作用最强的综合性运动会,是展示全省青少年竞技体育水平和全民健身成就的重要平台,也是对全省各市(区)、各行业体育工作的全面检阅和展示。榆林紧抓办赛契机,努力实现赛事组织创造历史、大型活动创造历史、参赛成绩创造历史、省运效应创造历史,力争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