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名曰沙颍;碧水东流,浩浩汤汤。沙颍河见证了城乡沧海桑田,承载了宝贵的文化记忆。对沿岸而言,是流动的文化,更是发展的希望。
近两年,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委、区政府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沙颍河生态经济带的工作部署,精心谋划,科学研判,以沿河文化、生态、产业为抓手,一条集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带雄姿初现。
(相关资料图)
源远流长“玉腰带”
和煦的阳光照在蜿蜒流淌的沙颍河上,波光粼粼的河面平静而又开阔,鸭子在水中嬉戏,摆渡的船夫在缓缓穿行。这里便是沙颍河畔边的文学小镇——新站镇,也是著名作家孙方友和墨白笔下的“陈州”“颍河镇”原型。在新站镇,游客会置身文学世界中,看到令人拍案惊奇的孙方友作品故事园区,欣赏着舞台上正活跃着的他创造的艺术人物……
乘着沙颍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东风,这座全国重点镇提前做足规划,在高举“文学小镇”大旗的同时,努力打造“沙颍河观光带”旅游区,实施文化立镇、旅游兴镇战略,走文旅联姻之路。在实施环节,与乡村振兴政策等精准对接,聚合文学要素,突出特色,避免同质化。同时,该镇将乡村记忆、民俗文化、民间传说、自然风光等乡土元素巧妙地融入文旅活动,相继举办孙方友文学创作纪念活动、乡村巨变文学作品征集、颍水读书会,以及敬老文艺演出、舞龙庆新春、广场舞大赛等文旅节庆活动。
依托沙颍河及文化资源,新站镇还全力打造了颍水晓畔农场。项目占地面积220亩,位于新站镇王楼行政村,分为驿站和休闲农场两部分,休闲农场又涵盖了房车露营地和特色采摘园。通过农旅融合、文娱互动、民宿体验、特色美食、沉浸式研学活动等,打响沙颍河(淮阳段)特色旅游招牌,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露营旅游,颍水晓畔农场具有独特优势。新站镇紧邻沙颍河,有高铁淮阳南站,随着周口民用机场的建成,将形成水陆空三位一体的交通格局。“依靠多年的发展,新站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备,为露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完备的要素支撑,也为研学、观光提供了新的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
“颍水晓畔农场紧邻沙颍河,营地面积较大,游客也不密集,周边露营设备、娱乐设施都比较全,很适合拍照片、发视频,也很适合带孩子来玩。”游客王锋表示,露营体验良好。
目前,新站镇正依托沙颍河生态经济带的优势,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打造“文学小镇”,加强旅游设施建设,以旅助农、以旅兴农,开创了田园观光、乡村度假、休闲农业、研学旅游的多样化乡村旅游产品,为乡村振兴赋予了新动能。
一泓碧水“绿腰带”
纵观沙颍河(淮阳段),河道蜿蜒曲折,钟灵毓秀。
逢着假期,三五好友相约绕沙颍河生态经济带(淮阳段)骑行。在堤顶路两侧1.5米路肩区域内,春季可见树冠圆整、枝条柔软的馒头柳;夏季可赏叶大荫浓、树姿优美的法桐;秋季可遇颜色鲜艳、风雅别致的红枫;冬季可看干形通直、树形美观的白蜡。堤顶路边坡撒播的约627亩狗牙根草、格桑花,与行道树交相呼应,让骑行之路愈发有趣。河滩地播种的1401亩油菜,让“油菜花开满地黄,丛间蝶舞蜜蜂忙”的动人景象在沙颍河生态经济带(淮阳段)成为现实。
沙颍河生态经济带(淮阳段)全长约31公里,途经新站镇、朱集乡、豆门乡3个乡镇。沿河而建的三个驿站为往来游客提供了“家的温暖”。新站驿站项目占地166亩,规划建设研学采摘、休闲垂钓、景观庭院、少儿观景、亲子营地、露天影院、停车场等。朱集驿站占地10亩,规划建设休闲垂钓、景观庭院、少儿观景、加油站、停车场等,目前已做好地基。豆门驿站,占地15亩,规划建设休闲垂钓、景观庭院、亲子营地、停车场等,已重新选址,正在进行拆迁评估。
美景有了!驿站建了!环境也要跟得上!
如今,在沙颍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带动下,淮阳区持续开展沙颍河沿线垃圾清理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打造“村庄美、田园美、庭院美”的宜居环境,全力绿化美化居住环境。沙颍河生态经济带(淮阳段)的沿岸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在沿岸的朱集乡杜埠口村,村内主干道及村间小路均铺设有水泥路,路面干净,墙体粉刷统一,每走几步就能见到垃圾桶。据了解,截至目前,淮阳区累计出动机械2980次、人员1.2万余人次,清理私搭乱建368处,整治沿线坑塘、闲置废弃院落376处,清淤疏通河道沟渠5条,清理垃圾100余吨,墙体罩白8.8万平方米,栽植绿化树木1.9万余株。
一排排行道树营造出色彩缤纷、四季皆景的美丽景观;一座座驿站、游园等便民服务设施的建设,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出行和休闲环境;一个个村庄“脱旧衣穿新装”,变身美丽乡村,沙颍河生态经济带生态、观光价值凸显。
沿河一岸“金腰带”
近年来,豆门乡围绕农耕文化做文章,以丰富的水资源谋划产业布局,充分利用田园景观和乡土文化,把观光农业与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在市民中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更成为市民周末休闲的热衷选项,带火了乡村旅游,该镇也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
据了解,豆门乡重点推进了城市近郊棚室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草莓、食用菌、火龙果、樱桃及花卉类休闲农业生产,下好产业发展这盘“大棋”。在体现自然生态美的基础上,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观光农业旅游地”。
在豆门乡秦大伟草莓采摘园,前来采摘草莓的市民络绎不绝。棚室里,红彤彤的草莓鲜嫩诱人,市民呼朋引伴而来,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一边拍照。新鲜采摘的草莓,用清水冲洗后,拿出其中最红的一颗,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唇齿间满是酸酸甜甜的味道。“孩子一般都是在城里,很少能够接触到田园风光。周末了,趁着好天气,带上孩子出来采摘草莓,既亲近大自然,又让孩子感受一下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市民赵晶说。
“我种了将近20年的草莓,今年包了20多亩地,草莓长势喜人。农历7月份种植,9月份果熟,采摘期可达6个月,今年草莓刚上市就能卖到30多元一斤,销路不愁。农历11月至来年3月为盛果期,还可以套种番茄、豆角、黄瓜等蔬菜,又是一笔收入。”武湾村村民秦大伟告诉记者。
在豆门乡武湾村食用菌种植户晁磊的种植基地,食用菌棚排列整齐,空气中弥漫着菇香菌味。进入菌棚,菌种整整齐齐码在架上,白色的菌丝已快长满整个菌袋。晁磊说:“我7年前在三门峡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如今承包了11个大棚,年收入能达到20多万元,还雇了几个人,带动他们一起就业。”
据了解,豆门乡文旅文创产业提升工程,依托沙颍河生态经济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种植,探索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绿色现代农业、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如今,豆门乡形成了果蔬批发、农业合作与规模养殖、苗木花卉瓜果种植、农业观光旅游等十多个特色产业同步发展的新格局,从业人员达万人,产值超两亿元,形成了名副其实的沙颍河沿岸“金腰带”。
踏上发展新征程,沙颍河生态经济带(淮阳段)必将焕然一新,犹如一条绽放光芒的“明珠”,激荡着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绿色伟力,成为引领淮阳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历久弥新的豫东“红旗渠”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中,1.5万淮阳人民用勤劳智慧的双手修建了一条地上河——淮新干渠。
《淮阳县志》有这样的记录:干渠长17.9公里,支渠18条,长49.9公里。干渠的渠首在新站镇的王谭村,渠宽10米,高10米,安装有5个发电机组,20台大型抽水泵在河沿依次排开,将沙颍河水提灌到渠内,水源途经多个乡镇,灌溉了几十万亩良田,解决了用水难的问题,取得了粮食丰收。据当地人回忆,河水至新站镇苇园集村,跨路时水从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天桥”上流过,人从水下走;至许湾街道办事处的姚路口村,跨路时水从“涵洞”中通过;至王店街道办事处瓦关集村,水可以从支渠口进入支渠,支渠经王店、刘振屯、冯塘、朱集等乡镇,在鲁台镇汇入马家沟;干渠走王店街道办事处西至南关泄水闸,进入淮阳城湖。
“一块天、对块地、高不旱、洼不淹,参观类、白走类、俺类干劲还有类……”这是当年群众自发修渠时所喊的口号。在没有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器械的条件下,人们采取最原始的作业方式:担挑肩抬。不讨价还价、不偷奸耍滑、不偷工减料,淳朴的劳动人民洒下了汗水,灌溉了“希望”。
现在,走到源头旧址,还能看到几十间红砖房,还能找到蓄水池和闸门凹槽。这项凝聚数万人汗水的工程一直默默地站在这里,诉说着周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据了解,淮新干渠源头旧址,已被列为淮阳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正准备依托源头机房老建筑旧址,开发综合文旅项目,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了解这座豫东“红旗渠”。
藏在沙颍河北岸的“文学小镇”
湛蓝的天空倒映在河面,悠悠沙颍河,碧水浩渺,平静开阔。临河北岸,有这样一座不起眼的小镇——新站镇。如沈从文笔下的凤凰古城、莫言笔下的高密乡、贾平凹笔下的商州一般,新站镇在文人笔下、文学世界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有水则灵,有文则名。著名作家孙方友和他的胞弟墨白在这里生活,与故乡水乳交融地连在一起。孙方友笔下的“陈州”和墨白笔下的“颍河镇”是在同一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这对兄弟作家,经过十多年的文学创作,用手中的笔各自圈定了一块属于自己的文学家园——“陈州”和“颍河镇”。不仅如此,李鑫、马泰泉、柳岸、李乃庆、红鸟、孙青瑜等一批国家级作协会员,以笔为镐,在新站历史人文的厚壤中深耕,展现新站独具特色的乡间风土人情。
孙方友的“陈州笔记”系列有320篇,“小镇人物”系列有360篇,前前后后近700个人物,个个鲜活生动、有骨有肉,这本浓缩了20世纪的中国民间史,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立传著书。作家平方田曾这样评价:“孙方友在艺术疆域里跑马圈地,从精神上占有了这片方圆百里的土地。他的四卷本的《陈州笔记》和四卷本的《小镇人物》,以及他的几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写尽了这片土地上光怪陆离的世间百态。”
孙方友本人和他的作品被深深地打上了小镇的烙印,新站也正因为他的“小镇人物”举世闻名。孙方友在《我的自说自话》一文中这样描述新站镇:“我出生的小镇叫新站集,名字很新潮,实际已有千年历史。镇子南靠颍河,北临汴京至皖地的国道,为水陆码头。当时颍河通航,从漯河至阜阳、蚌埠,从皖地往周口、漯河的船队络绎不绝。由于航运便宜,小镇就成了中转站和集散地。县城里的木材公司、土产公司、盐业公司、煤炭公司在我们那里都设有分公司。镇上解放前有脚夫班,1950年成立了搬运大队。队上有百十号装卸工,整天忙得不亦乐乎。镇上有三个大码头,上码头卸盐卸粮卸木料,中码头渡车渡人卸百货,下码头卸竹器、铁器、石器和煤炭。商队多的时候,三个码头皆是桅杆林立……”他笔下的菜农、鞋匠、理发师、手工艺人等,时隔多年,依然在这条古老的大街上演绎着精彩的生活,绘就着多姿的画卷。
“种”出来的好日子
走进淮阳区豆门乡,干净的村道、连片的塑料大棚、成群的水鸟在河岸嬉戏……好一派美丽的乡村画卷!
豆门乡地处淮阳、项城、沈丘三市县区结合部,沙颍河、宁洛高速、郑合高铁等纵横贯穿全境,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利。近年来,豆门乡立足“沙颍明珠、中原埠镇”的优势,推动乡域经济转型发展和结构升级,打造豆门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特色乡镇,大力推广特色种植和有机种植,建设富强、美丽、宜居的美丽乡镇。
“看看我种的盆景樱桃,长势多好!长成之后,既可观赏,也可食用。再加上我种的六七亩车厘子,明年一定会是个丰收年!”在武湾村广申樱桃文化生态园,谭广申一边在盆景樱桃大棚中忙碌着,一边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据当地村民介绍,当地的气候、土壤适合种植樱桃,在过去,武湾村就有种植樱桃的传统。谭广申已经种植了三四十年的樱桃,但过去由于患病致贫,生活一直很拮据。在乡政府好政策的帮助下,他在河滩上种植樱桃,并在樱桃树下套种花生、红薯, 2019年稳定脱贫,走上了致富道路。“我还在樱桃园里养起了土鸡、鸳鸯、鸭子等,又是一笔收入,这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谭广申信心满怀。
在赵营蔬菜种植基地,远近有名的孙开辉正抢抓农时,采摘西兰花,保障周边菜篮子供应。“我承包了20个大棚,种的有西兰花、香葱、花菜等。我们这儿离项城市区近,根本不愁卖。” 孙开辉向记者介绍道,平时根本忙不过来,他还雇了几名工人帮忙。
据了解,豆门乡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勤劳的豆门人充分利用优势条件,流转土地,整合资金修建蔬菜种植大棚,不断完善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种植农业远近有名。种植的蔬菜销往淮阳区、项城市和川汇区等。除了樱桃种植、蔬菜种植外,草莓种植、火龙果种植、食用菌种植也搞得有声有色。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豆门乡抓紧建设沙颍河生态经济带的契机,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挥先天优势,不断优化种植结构、产品结构,努力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