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巩固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党的政策更多更好的惠及农村农民,山东省临清市先锋路街道以基层党建为基础、以产业振兴为动力,多措并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在临清市鲜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办公室的展板上贴满了各种颜色的贴纸和毛线,这是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业果农”马瑞松记录的草莓采摘情况。“第一茬草莓马上进入采摘期,不同颜色的贴纸和曲线图代表不同大棚的采摘期。”马瑞松说。
2009年,大学毕业的马瑞松来到北京一家大型农业公司上班,结识了郭振林。2017年,已是夫妻的二人毅然辞职,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回到郭振林的老家——临清市先锋路街道东石槽村,当起了果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夫妻俩在东石槽村党支部的支持下,成立了鲜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流转188亩土地,建起了40座大棚。他们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始了绿色种植冬草莓的探索。
创业第一年,由于选择的品种“红颜”不适合临清的土壤环境,导致草莓产量很不理想。“咱这边是盐碱地,咋能种草莓?”村民们开始质疑。
草莓根系浅,对土壤的酸碱度十分敏感。临清地处鲁西北,盐碱地多,其实并不适合草莓生长,农业大学毕业的马瑞松深知这一点。但冬草莓价格高、利润大,而且每年的收获季节长达五六个月。看准了冬草莓的市场,她还是决定尝试去克服盐碱地上的草莓种植难题。
“草莓正常生长要求土壤pH值(酸碱度)为5.5—6.5、EC值(可溶性盐浓度)为1.0以下,而这边的土壤pH值为7.8—8.8、EC值高达2.4—4.8。2017年以前,很多农户种植草莓几年都没成功。”马瑞松说,土壤环境成了制约草莓种植的最大障碍。于是,她开始为盐碱土量身定制改良方案,采取大水压碱、提高土壤肥力、生物秸秆反应堆防止地下返碱、将井水过滤降盐后再灌溉等一系列方法培肥地力、增强土壤通透性,使pH值和EC值降低到适宜草莓生长的范围。
在选择品种时,马瑞松把“红颜”换成了“香野”。“‘香野’个头大、口感香甜,细品还有股淡淡的蜂蜜味,是草莓中的‘贵族’。更重要的是,这个品种更适宜盐碱地种植。”马瑞松介绍。经过土壤改良和品种更换,2018年,马瑞松的草莓喜获丰收,并且顺利在北京打开销路。马瑞松还为“香野”起了个霸气的名字——“帝王莓”。
就这样,“帝王莓”的名气越来越大,合作社的路子越走越宽。2021年,生态种植的“帝王莓”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主销北京,走精品路线;合作社仅草莓苗年销售量就超过700万棵,并销往全国各地;2022年,合作社和高唐、齐河农业基地进行了140多亩的合作种植。“合作社提供草莓苗和技术指导,销售分成,风险共担,这样有利于打造品牌,并降低风险。”马瑞松说。盐碱地上终于种出了高品质的草莓,村民们纷纷对马瑞松竖起大拇指。
现在,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和育苗基地年用工量达2万多人次,大大解决了附近村庄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难题。东石槽村村民曹爱军是合作社的工人,凭借土地流转分红和在责任棚打工,她每月有了3000多元的收入。责任棚实行精细化劳作,根据作物需要进行相关工作,不受8小时工作时间限制,也保证了员工与合作社发展的共同利益。
“今年年初,冬草莓收货后我根据土地的性质和大棚特点首次尝试了西瓜种植,收益颇为可观,也算是试验成功,明年冬草莓收货后还会继续投入种植的实验。”马瑞松说,“种地需要年轻人,更需要新技术。乡村是个大舞台,我们一定会有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