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河南经济报 记者 刘学中
2022年以来,河南省财政坚持“紧日子保基本、调结构保战略”,始终把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推动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加大社会资本激励引导力度,着力解决制约创新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助力国家创新高地建设。
强化多点发力,补齐创新基础能力短板。认真落实支持科技创新发展若干财政政策,持续加大省级科教投入力度,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支持打造一流创新平台。筹措专项资金79亿元,支持嵩山、龙门等二批6家省实验室挂牌运营、省科学院重建重振,推动双一流、国家生物育种中心、周口农高区建设,推进省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运作,高标准推进我省重大科创项目建设。二是支持实施一流创新课题。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安排资金1.5亿元,重点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和区域创新发展需求,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创新性研究。聚焦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安排专项资金3.7亿元,支持燃料电池汽车及关键部件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等43项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力争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和群体性技术突破。三是支持打造一流创新团队。加大科研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支持力度,安排资金3.3亿元,对“中原科学家工作室”团队建设、院士等高端人才以及12家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予以资助,引导聚集一批国内一流人才。完善财政奖励机制,安排资金8757万元,对302项获得2021年度河南省科技奖和国家奖省级配套奖励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进一步鼓励科技人员再攀科学高峰。
强化财金协同,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坚持科研创新需求导向,持续完善财政与金融联动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入更多的金融活水,更好满足科技创新资金需要。一是用足用好政府投资基金。持续扩大基金规模,截至2022年10月,省级22只政府投资基金到位726.38亿元,财政资金实现放大4.54倍,累计直接投资项目793个,投资金额448.9亿元,保战略促产业作用发挥显著。优化基金布局,2022年新增拨付财政出资52.5亿元,设立铁路产业投资基金、河南现代种业发展基金等,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我省优势产业发展。二是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激励作用,拨付省级金融业奖补资金0.9亿元,支持包括科技型企业在内的市场主体上市、发债,积极对接资本市场,开展多元化融资,扩大社会融资规模。三是积极引导信贷投放。安排科技信贷准备金3000万元深入推进“科技贷”业务,截至2022年9月底,“科技贷”累计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619家(次)38.14亿元,帮助一批科技型企业驶入成长快车道。
强化产研联动,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一是支持搭建成果孵化平台。组建河南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打造专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创企业孵化的平台,提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实现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提供坚强保障。二是支持实施重点研发专项。紧密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需求,首次启动实施重点研发计划,安排资金1.5亿元对超千米深井提升装备研究及产业化等95个产业技术研发与成果应用转化项目给予支持,力争形成一批新技术、研发一批新产品、转化一批新成果。三是支持深化产研融合。聚焦解决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财政首期出资1.1亿元,联合洛阳等6个市县启动开展产业研发联合基金试点工作,带动产业投资1.15亿元,助力市县产业基础高端化,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
强化放管结合,支持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坚持以改革推进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一是注重建章立制。出台进一步深化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优化科研生态环境若干意见,修订省级创新研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省科学院等试点单位实行科研经费“放权限、四自主”,在预算控制数范围内自主制定资金管理办法、自主组织项目申报、自主确定项目、自主核定项目(课题)资金额度,给科研人员“激励”和“松绑”。二是注重放权增能。实施科研经费管理全过程放权,支持额度50万元以下的创新研发项目实行经费“包干制”试点,将科研经费调剂权限下放至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按照单位内部管理制度自主用于与科研活动相关的合理支出,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更加符合科研创新规律的经费管理机制。三是注重提速提效。持续完善省级直拨到项目承担单位的经费拨付直通车制度,压缩科研经费供给周期。推动建立熟悉项目预算编制、资金支出、财务决算和绩效管理的专业化科研财务助理制度,优化“三嵌入一导入”绩效管理方式,帮助科研人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让经费更好为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活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