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日报网12月22日电 12月18日,“新汉学计划”系列博士生工作坊的最后一场活动——中外博士生国际中文教育专题工作坊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工作坊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四川大学承办,主题为“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多元化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也是2022年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动之一。语合中心党委副书记宋永波、四川大学副校长姚乐野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埃及、韩国、美国、喀麦隆等国嘉宾通过视频对工作坊的召开表示祝贺。来自23个国家的70余名博士生代表和100多名国际中文教育教师与硕博研究生共同线上参加活动。
宋永波首先肯定了“新汉学计划”对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希望“新汉学计划”始终保持高标准、高质量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标准,继续利用多导师指导、“传帮带”教学、跨学科合作等特色优势,不断通过特色项目为青年汉学家提供优质的学术资源、网络和平台,更好地发挥在高层次国际人才培养方面的领军作用和品牌效益。他同时指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国青年的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青年的所思所想代表着需求,青年的成果呈现体现着质量。希望通过中外青年博士生的深度交流、同台切磋,促进各国国际教育中文研究的多元发展、共同繁荣。
姚乐野表示,四川大学对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高度重视,学校因地制宜地举办了丰富的教育活动,形成了极具四川特色和川大风格的国际中文教育理念和体系。他希望参会者能充分借助语合中心搭建的如“新汉学计划”等平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讲全、讲真、讲好中国故事。
埃及爱因夏姆斯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伊斯拉、韩国又松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甘瑞瑗、美国犹他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吴伏生、美国华盛顿州孔子学院院长魏朴、喀麦隆教育部汉语教学全国督查佳妮纷纷对本次工作坊的举办表示了祝贺。嘉宾们一致认为本次工作坊将促进中外青年学者互通互鉴,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力量。来自南非的郭昕慈代表“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发言,她感谢语合中心搭建的“新汉学计划”项目平台,使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得以相知相聚,共同开展中国研究。
工作坊特别邀请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郑艳群教授、辽宁师范大学李宝贵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海路教授、四川大学雷汉卿教授等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专家,针对博士生们提交论文中表现出的共同话题部分,做了深入地引导式主题报告,包括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梳理国际中文教育的各类研究课题、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中文教师发展、中文纳入各国国民教育体系的特征和发展策略、近年来核心期刊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话题和学科合作情况,以及以《汉语大字典》为例的新时代词典修订工程等,拓宽了青年学者的学术视野,提供了跨学科思路,为未来研究指引了方向,同时也为全体参会者带来了精彩的学术盛宴。
工作坊共设五个平行论坛分别围绕“中外语言文化和教育的比较研究” “海外中文教育本土化建设研究” “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国际中文教育与国际文化传播” “汉语本体研究与国际中文教育”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来自不同国家的博士生们从自身研究角度提出的课题内容,丰富了论坛听众对世界语言文化细节的认识,深化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路径,也从不同角度拓展了学界对于汉语本体问题的认识,强化了国际中文教育的本体基础。他们对多媒体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元宇宙”视域下情景体验教学模式、新媒体资源的利用、教材数字化研究、二语学习的“游戏技术”应用等热点课题的研究和理解,体现出年轻学者的敏锐洞察力和科研突破口。整个工作坊期间,博士生们展示了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学术素养,研究视野开阔,紧密结合当代话题,体现了当代青年学者锐意进取、思想活跃的风采。
在此活动之前,“新汉学计划”先后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题为“新时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发展”的社会学专题工作坊;联合北京大学举办了“后疫情时代的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与展望”教育学工作坊;联合武汉大学举办“翻译与研究:中国文化经典的世界之旅”的翻译文化工作坊等活动,共吸引50多国近300名中外青年学生、学者参与。众多中外专家、学者、期刊编辑等,也为青年学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学术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学术写作水平和学术发声能力,增进中外人文学术交流,培养新一代青年汉学家。
“新汉学计划”是语合中心打造的高端国际学术交流项目,旨在通过多种人才培养和学术合作项目,培养一支中文水平优异、文化背景多样、科研能力突出的青年汉学与中国研究人才队伍,推动汉学和中国研究跨文化、跨专业、跨学科发展。十年来, “新汉学计划”先后为90多个国家800余位海外学子提供来华在一流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或开展研修学习的机会,基本形成了从申请阶段的预选营,到培养阶段的大师课、工作坊、学术研修,以及毕业之后的博士论文资助出版、国际会议和教席资助等持续关注青年学者成长的项目链条。目前,2023年博士生项目正在招募报名,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