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由中建一局携手招商银行打造的高效节能数据机房——招商银行金融创新大厦项目全面交付,标志着招商银行首次实现了所有金融数据自主运营,为招商银行亿万客户数据安全助力,助推招商银行向轻型银行战略不断演进。
招商银行金融创新大厦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共设置机柜3200台,层高5.4米以上,执行国际最高等级Tier4标准。在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通过BIM等技术进行优化,自主研发的“夏热冬暖地区高层数据中心能效管控关键技术”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双碳背景下的夏热冬暖地区数据中心能效管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2022年度中施企协工程建设科学技术奖。
预制装配护航数据安全
【资料图】
招商银行金融创新大厦项目0098地块为大型高层数据机房,层高均超过5米,设计要求楼面荷载达40千牛/平方米,局部大截面梁、超限板数量众多,部分支模高度高达16米。项目团队通过对高支模搭建模型进行细部深化,同时编写高支模专项施工方案,组织专家进行方案论证,依靠精细化模型进行高支模的出图和算量工作,按照施工方案有序施工。
在近百米高的楼层中,面对着机房的图纸,项目机电副经理杨国明陷入了沉思。正常安装机房不仅会延长施工周期,还会因现场加工占用大量现场用地,影响主体结构施工进度。在思考的过程中,杨国明结合以往的工作经历,希望通过装配式机房解决当前的困境。这种安装方式相较于正常安装,能够以机械加工代替人工加工,提高冷源机房施工质量。在他的建议下,项目使用装配式机房安装,采用了场外加工、工厂化生产、后期现场装配的方式,在节约了大量周转场地的同时,缩短了1/3的工期。
冷源设备要外接供电管线,但对项目来说,大量的设备给管线排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层数据中心走廊内机电管线最多八层。根据业主要求,运维人员每周都要对每层管线进行一次检修,原有设计很难满足。杨国明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深化设计组召开深化设计会,对运维走廊进行深化设计。在多次论证之下,项目通过BIM技术,对现有机房管线继续优化,经多种方案对比,最终确定了运维走廊可靠施工的设计,达到了造型美观、安装快捷、检修方便、利于运维的最终效果。“行百里者半九十,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弯下身子去看,带着问题去思考,才能找到对的答案,解决现场实际问题。”杨国明说。
0098地块数据机房安装高效运行,为该行一亿客户的金融数据安全保驾护航。
绿色建造实现节能降耗
项目数据机柜数量庞大,在正常全部投产使用后,装机量将达到10200冷吨,3200台机柜全年预估用电量1802万千瓦时,每年需耗费过亿元的电费,其中40%为空调系统用电。为践行绿色建造施工理念,将项目建设成为高效机房,为业主单位降低运维成本,项目要尽快做好节能优化。这项工作落在了仅有5年工作经验的刘培源身上。
“要学会整合资源,运用资源。作为施工总承包,既要有条件整合业主、设计、设备厂家和物业等各方的需求与能力,取长补短,又要结合自身在系统调试中的优势,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刘培源说。在检测的过程中,刘培源发现因为数据机房的高要求,部分能源使用未达到最大功率。他参考国内外高端数据中心建设经验,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制定提出多种优化方案对比分析,与项目部其他员工共同探讨,群策群力之下选出最佳优化策略。
项目优化空调冷源系统、设备选型、管路及群控系统,减小管道流阻,以全要素、全过程的系统管控理念,运用主动式管路降阻技术和变工况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了冷源系统能效的高效管控。使用高效制冷机房后,通过制冷站房高效监控系统,监控制冷站房并定期回访,保证系统运行处于高能效区间,形成冷源机房高效节能闭环系统,使运行能效提升约20%。
技术优化助力精益建造
中建一局在IDC类项目管理中,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的技术能力。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设计、施工、运维等多方面进行优化,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小市政管线原为直埋设计,不利于施工、维修和扩容。项目在施工数据中心室外管线采用“综合管廊施工技术”,运用BIM技术进行运维走廊深化,有效解决了小市政施工工序问题,有利于各专业施工,同时避免管道长期与土壤接触,提高了管道的耐腐蚀性,如果管道发生渗漏或需要扩容的情况,维修人员可直接进入管廊处理,免去重复开挖。
项目大型设备分散广、数量大、重量大,包括12台平均吊装重量为17吨的风冷机组,8台吊装重量24吨的蓄冷罐,32台吊装重量23吨的蓄冷罐,4台吊装重量25吨的冷水机组。项目组织各方勘探现场、比对方案,通过精准测量和放线,确定设备就位基点,吊装时选用500吨起重设备,合理疏导市政交通,专人看管起吊范围。吊装完毕后,委派专人精调确保安装质量,顺利完成90米高空吊装作业。
0098地块结构构件受配筋要求及房间尺寸限制,钢筋含量为普通项目的1.5倍,对于劲性钢骨节点的纵筋、箍筋排布尤为困难,靠常规的钢结构深化无法满足现场需求。项目负责人李岩带领项目技术人员利用Tekla钢结构模型,将钢骨、柱纵筋、梁纵筋、栓钉、纵筋套筒、搭接板进行了模型放样碰撞、深化空间,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以及浇筑完成的密实度,将实际完成模型全部深化并碰撞检查,钢筋钢骨定位精度达到毫米级别。数据中心原设计多数箍筋需要穿钢骨柱,单根8米长的钢柱焊接位置达到900多个。技术团队将实际钢骨与钢筋模型建立后,将箍筋形式进行了调整,减少了800多个焊接点,既避免了现场问题反复整改,又保证了施工质量。在为项目节省成本的同时,还缩短了20天的地下室施工工期。
传承工匠精神,打造品质工程。凭借出色的项目建设与管理经验,项目先后荣获深圳市优质结构工程奖、广东省建设工程优质结构奖和深圳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优良工地。项目分阶段投产后运营稳定,客户使用满意,现已组织开展鲁班奖评优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