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江苏支青重返和田 追忆火热青春 喜看发展变化

2023-07-29 15:51:45 中国日报网
A+ A-

到红旗渠、地标沙包找寻50多年前的奋斗足迹,在支青记忆馆里回忆顶着风沙战天斗地的青春,看成片红枣基地、现代化养殖基地、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里乡村振兴成果,去农家乐采摘、探访当年并肩开荒的维吾尔族老战友一起忆苦思甜……7月25日,郭金藩等8名特殊的返乡人--上世纪60年代支援新疆建设的江苏知识青年,重返曾经战斗的旧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开启故地一日游,寻访当年成长和磨练的足迹,追忆那难忘的激情岁月,近距离感受第二故乡翻天覆地的发展巨变。

老支青谢臣忠形象讲述当年用衣服兜石块修水渠情景(李蓉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日,在和田地委、洛浦县委两级老干部工作者的陪同下,老支青们一行乘车回到拜什托格拉克乡。“到家啦!到家啦”,车在拜什托格拉克乡伊斯勒克墩村村委会前停下时,几位耄耋老人似孩童般欢呼雀跃,急急下车赶着欣赏故乡新貌。“这里便是我们以前的营地‘斯克墩’,现在叫伊斯勒克墩村,全村都种红枣,远近闻名,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还是全国文明村、全国民族团结模范村呢。”退休干部仇德义如数家珍地介绍道。仇德义老人是扎根和田的江苏支青代表,退休后也定居在和田,义务担当起返乡支青们了解和田、重返和田的联络员。

老支青们参观红枣基地(游文龙摄)

和田地区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腹地,其前身是国营洛浦红旗农场,原是一片长满红柳的连绵沙包。1965年8月,1011名十七八岁的江苏知识青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满怀激情奔赴和田支援边疆建设,驻扎在红旗农场,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扛坎土曼平沙包、打井、挖渠,住窝棚、啃干馕,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将荒漠开垦成平整的农田。当年的沙丘戈壁,如今已是富庶的土地和繁荣的村庄。

与老战友合影留念(游文龙摄)

看着曾经的连部、营地已被一条条平坦的柏油村道、一幢幢明亮的宽敞村居、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红枣园替代,听热情的乡村干部和乡亲们说着发展成效,感受着村民们红红火火的生活,老支青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变化太大了,都认不出来了”,言辞里满是兴奋与自豪。老支青曹阳老人边走边观赏边录视频:“老伙计们,我替大家回到农场啦。你们看看,这里现在已经建成美丽的现代化新农村了,发展的特别好,乡亲们的生活也很好,大家放心吧,咱们那些年的辛苦值得啦!”她说要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所感分享给没能来的支青战友们,弥补他们的遗憾。

老支青们在村史馆里追忆青春(李蓉摄)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支青记忆馆、村史馆里,展览的老照片、老物件让过去的岁月历历在目,让支青故事鲜活留存。老人们在一件件展品、一段段文字里找寻着熟悉的身影和经历,沉浸在回忆里热泪盈眶。魏忠训老人激动地挥毫写下“深情的土地,永恒的怀念”,他说:“这片土地承载着我们最美好的青春,是我们始终魂牵梦绕的地方。阔别四十余年后再次回来,一切都变了,唯一没变的是当地老乡们的热情。看到这里发展得这么好,我们无比欣慰,更为之骄傲!”

老支青在支青记忆馆挥毫合影留念(游文龙摄)

拜什托格拉克乡党委书记邵光云是一名留疆战士,已在和田工作19年,当面聆听了老支青讲述开荒故事后,他倍受感动和鼓舞,激动而坚定地说:“因为有了支青前辈们当年不畏艰辛的开垦,有了一批批人的传承接力,才有了拜什托格拉克乡美好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支边青年,我将拿稳接力棒,继续弘扬支青前辈们的火热家国情怀和团结奋斗精神,扎根和田、奉献和田,认真履行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

老战友重逢的深情拥抱(李蓉摄)

老支青们还走访看望了当年一道并肩作战的当地乡邻,在深情的拥抱里一起忆苦思甜、互诉离别情怀、共话发展变化。村民阿不都克热木·沙迪尔老人听说江苏支青回来探亲,早早地在家中备下了烤肉、拉面、西瓜等当地特色美食,带领家人热情地招待着远道而来的老朋友们。伴随着《送你一束沙枣花》的经典旋律,老支青们感慨万千地结束了此次追忆之旅,纷纷表示将始终关注牵挂着和田,并积极宣传和田,继续为和田的建设发展牵线搭桥、发挥余热。

与老战友一起在桃园里快乐采摘(游文龙摄)

“我们和农场的联系是剪不断、忘不掉的!”支青郭金藩老人感慨地说。历经半个多世纪后,支青们已然年迈,但依然会不远万里从江苏回到和田、回到拜什托格拉克乡,缅怀那段与农场紧密相连的峥嵘岁月。“支青前辈们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我们将发挥职能作用,用心用情为老支青、老干部们提供服务保障,继续传承弘场支青精神,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和田贡献力量。”和田地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杨旭清如是说。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李蓉)

责任编辑:bH_06209

关键词: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