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近期疫情背景下,孕妇求助能不能得到急切响应,已成为一种“城市考验”。而公众在郑州看到了这样的“答卷”——
1月10日上午,管控区孕妇紧急求助,郑州多部门联动开辟“绿色通道”,仅用15分钟就将孕妇送到医院;在全市开展核酸检测“敲门行动+上门服务”活动,指定专人负责对接联系,做到“不留死角、不落一人”;1月8日,“郑好办”APP紧急上线了“看病就医一件事”,向市民群众提供便捷的线上问医就诊服务;采纳市民的建议,为全市师生开通核酸检测“绿色通道”……这样的绿色通道、主动意识、上门服务令人心安然,而这仅仅是“郑在抗疫”模式的一个缩影。
1月9日12时,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正观新闻“郑在抗疫·应急求助平台”正式开启后,不到两天时间已帮办442条求助信息。“孩子算次密接,我该怎么办”“心脏血管堵塞90%,现在高速,马上到郑!急急急!!!”民间抛出的种种“怎么办”,顷刻之间变成“别担心”“郑在办”。当日,#郑州开设线上疫情紧急求助通道#、#郑州开辟核酸检测绿色通道服务老人孕妇#等话题纷纷登上微博热搜和头条热榜,民意基础和示范意义显而易见。
疫情发生两年来的经验教训说明,“助困”是城市抗疫重点工作,这一点始终不变。疫情突来时,群众工作生活最受侵扰,会产生诸多困惑和难题,亟待政府第一时间呼应。群众遇困时,最容易陷入紧张慌乱情绪中,在求助时最想听到的是“一键解决”“剩下的事交给我”。
而观察郑州应急“助困”方案,“一键模式”是核心:你求援,我“收到”,不需要你再费周折;“一起发力”是原理:为了解决一个难题,调动的是全机制,甚至举全市之力。针对“急需从濮阳市油田医院到郑州第七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诉求,郑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马上安排交通组,“经电话联系求助人,病人已顺利到达第七人民医院”,在这快速反应中,折射了多层面、多手段的作用;“主动跟进”是关键:不仅支持群众随时求助,还主动出击,化解群众难题。例如,在全市开展核酸检测“敲门行动+上门服务”活动,力求做到“不留死角、不落一人”。
疫情的肆虐,意味着民生痛点和难点的集中出现。群众最担忧的是求助无门,最痛恨的是遭遇踢皮球,最绝望的是危在旦夕时被拒之大门外。面对群众发问、求援,政府越主动、越靠近、越雷厉风行,群众越能得到帮助、吃下定心丸,城市主功能越能正常运转,不出岔子。郑州急群众所急,在多方面及时排忧解难,显示了一个城市的担当。
实事求是地说,这些经验和做法,并没有“高技术”。所有的机制,均为现实条件下对资源、机制的再调动,任何城市都不难做到。但郑州的“先行”表现说明,要为民纾困,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下决心、下大力。否则,即便能做到,也可能做不到。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专题研究医疗服务保障时强调,疫情防控本身是为了人民的健康、为了护佑每一个生命。医疗机构的首要职责是提供医疗服务,因此防疫期间决不能以任何借口将患者一拒了之。这一要求,当为各地所警醒和铭记。回应群众吁求,呵护群众身心健康,说难也不难——牢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创新工作方式,和群众保持密切互动,就不难;僵化保守,缺乏担当,推一推动一动,就难。
2021年7月以来,郑州遭遇洪水、疫情连番冲击,此时又面临新一轮疫情挑战,但“郑在抗疫”模式告诉我们,郑州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支持。疏解民生痛点的“郑在办”意义,值得更多城市领会。(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