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郑州流调队员的工作日常 流调速度必须是百米冲刺

2022-01-19 16:35:39 中原网
A+ A-

刚刚结束一个电话流调任务,郑州市疾控流调队员陈瑞芳下意识地拿起水杯,才意识到自己一天都没喝水了。她看了一眼通话时间,刚刚结束的流调电话共花费2小时23分钟。

事实上,这只是郑州流调队员中最普通的一个工作场景。疫情发生以来,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流调人员第一时间开展追溯传染源、追踪行动轨迹、排查密接者的工作,每一例新冠确诊病例行程轨迹发布,都牵动着市民关注的目光。而在每一例精确到分秒的行程轨迹背后,都凝结着流行病学调查人员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的汗水。

流调人员都是“福尔摩斯”

“喂,你好,请问是×××吗?”

“您当时在公交车上坐了几站?”

“别着急,我来帮您回忆一下。”

“您回家路上有没有跟谁聊天?”

…………

1月16日晚上10点,在中原区的流调队伍驻地,郑州市疾控中心流调队员王立云正把头埋在桌子底下,一只手拿电话,另一只手时而捂着耳朵,时而拿笔在本上子上做记录。“为了互不打扰,啥姿势能听清我们就用啥姿势,根本也顾不上字写得好不好看,只要自己能认出来就行。”她说,一天上百个电话是常态,一个流调对象的信息写四五张纸更是不奇怪。

“老年人、没有手机、记性不好……”仅凭这几个关键词,就知道流调这个确诊病例有多难。中原区流调队队长洪月玲迅速联系到这位流调对象的家属,找突破点,像篦子梳头,不留空当。洪月玲说:“作为流调员,大家心里非常清楚,晚一分钟病毒就多一分继续传播的可能,只能更快、更仔细,即使时间再紧,调查时耐心细心一样不可少。”

陈瑞芳介绍,为了搞清楚每个患者的活动轨迹,他们需要对流调对象详细询问,每天几点在哪里干了什么,如果曾经出门就要问去了哪里、和谁去的、怎么去的,如果打车还要询问车牌号及司机的情况;坐公交就得去调取刷卡记录和车上的监控视频。“为了准确排查出密接人员,我们每一位流调人都是‘福尔摩斯’。”陈瑞芳笑着说。

我们的任务是帮大家找“记忆”

据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王德序介绍,自本轮郑州疫情发生以来,流调工作就立刻同步启动,由于后期任务加重,从6日起,由公安、公卫、社会防控部门组成的40多人的流调队伍就一直集合办公。

流调,不仅要弄清楚单个病例的行程轨迹,而且还要把所有病例的时间线都对上,才是完整的传播链。而这过程中,难免遇到记性不好的对象,此时,由公安、工信、公卫和大数据的最强辅助,就能快速帮助流调对象找回“丢失”的记忆。

据了解,在给病例打电话的同时,由公安、公信、公卫和大数据发来的信息也会同步到流调队员,一边回忆,一边核实,极大地提高了流调的速度和准确性,也能快速理清传播链、传播量。

流调速度必须是百米冲刺

“不开玩笑地说,我们这速度都得向百米冲刺看齐。”陈瑞芳说,流调是有时间节点的,如需当面流调,检测阳性后需要在1个小时内到现场,2小时内要出基本信息,包括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家人的基本信息、有无接种新冠疫苗等,4个小时出核心报告,即行程轨迹,从早上出门到晚上回到家之间的所有信息,8个小时内对密接、次密接以及病例所到的场所管控到位。接下来要继续深挖,随时对报告进行适时更新,24小时出终结报告。

流调对象的配合程度也是影响流调速度的关键。“如果流调对象配合工作,主动说明,甚至挂完电话后又主动想起来蛛丝马迹进行报备,会至少节约流调队员2~3个小时。”王立云说。

每一例报告都是团队成果

每位流调队员的手机里,每天的通话记录上百条,长的通话四五个小时。“为了证明流调对象说的信息,我们还要互加微信,接收流调对象发来的截图,有一次一下接收了200多张截图。”洪月玲说。

再来看流调队员人手一个的笔记本,上面记录了通话中各种重要信息,一旦损坏,相当于几个小时的电话都白打了。“我们挂完电话后,需要逐一梳理这些零散的信息,并将之串联起来,形成报告,行程复杂的病例详细报告有近6000字。”王立云说。

“每一位病例最终的报告都是团队作战的结果。”陈瑞芳补充说,为保证信息的严谨性、准确性,我们每个流调组由8人组成,确诊、密接、次密接人员就好比一棵大树上的分支,大家需要协调分工,有去现场的、有打电话的、有写报告的、有记录密接、次密接人员信息的、有发协查函的等。

“我们的工作强度大、节奏快,所以我们都准备了办公神器。”电脑、手机、耳机、笔记本、水杯都是“标配”,提神醒脑的咖啡、茶更是不能少。为了不让嗓子掉链子,金银花、金嗓子也“功不可没”。正介绍着,王立云和陈瑞芳的手机又响了起来,两人相视一笑,接起电话,可以想象,这又是一个不眠之夜。(记者 王红 通讯员 张勇)

责任编辑:bH_0729

关键词: 疫情防控 阻击战 核酸检测 环境要求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