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补短板强弱项护理事业要上新台阶 构建全面全程、优质高效护理服务体系

2022-05-19 10:12:32 中国商报网
A+ A-

护理工作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护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了《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护士总数达到550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8人,护士队伍数量持续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需要。

护理事业快速发展

据国家卫健委介绍,“十三五”时期,在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持续深化医改进程中,护理事业快速发展、成效显著,护士队伍持续发展壮大。

通过持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施护士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基层护理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提高,中医护理特色更加突出,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各地基本实现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进一步增强。通过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实施老年护理服务发展工程,积极推进老年居家医疗护理服务,护理服务模式得到创新发展,护理服务领域不断延伸拓展,覆盖医疗机构、社区和居家以及全人群。护士为人民群众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更加多样化,在疾病预防、治疗、护理、康复和安宁疗护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全面实行护士电子化注册,护士执业管理更加便捷高效。医疗机构逐步建立护理岗位管理制度,实施基于护理岗位的护士人力配置、培训、考核等,逐步实现护士同岗同薪同待遇、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

不过,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护士队伍数量相对不足、分布不均;护理服务供给与群众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护理服务内涵领域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护理领域相关体制机制仍需健全完善等。”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

尽快补齐短板弱项

护理事业需要紧紧围绕人民健康需求,构建全面全程、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群众差异化的护理服务需求。

据悉,当前护理领域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群众的护理服务需求与供给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需要进一步从护理体系、服务、技术、管理、人才等多维度统筹推动护理高质量发展,提高护理同质化水平。

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要达到以下目标:全国护士总数达到550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8人,护士队伍数量持续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需要。责任制整体护理有效落实,护理服务更加贴近群众和社会需求。护理内涵外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老年、中医、社区和居家护理服务供给显著增加。护理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调动护士队伍积极性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

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提出了完善护理服务体系、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推动护理高质量发展、补齐护理短板弱项、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医护理发展、加强护理交流与合作等任务,并制定了加强监测评估、对地方创新典型经验予以交流推广等保障措施。

加速护理信息化建设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护理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对护理服务特别是老年护理服务提出迫切需求,需要有效增加老年护理服务供给。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2.64亿老年人,其中约4000万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对养老护理服务人员的需求达600多万。加快发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十分重要。

规划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结合实际开展家庭病床、居家护理服务,有效扩大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居家护理等服务供给。在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护士队伍数量,特别是从事老年护理、社区护理工作的护士数量。

郭燕红表示,目前,在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方面缺口还比较大。《关于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为老年人提供疾病诊疗、医疗护理、康复等上门的医疗和护理服务。今后将加强老年护理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以省(区、市)为单位,开展老年医疗护理的试点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相较于“十三五”规划,此次规划将护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将对护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提到新的高度。

北京市是“互联网+护理服务”第一批试点城市。对于如何规范“互联网+护理服务”,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昂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首先是明确责任主体,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北京市规范了互联网护理服务网约平台的服务模式,推动了网约平台设置线下的实体医疗机构,以实体医疗机构为责任主体,以线上申请和线下服务的模式,来提供居家的护理服务。其次是明确护士资质,即必须有5年以上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有护师以上技术职称,要在线下实体医疗机构进行备案和注册,同时要经过岗前培训,才能为患者进行居家护理服务。截至2021年年底,北京市共有7362名护士在实体医疗机构进行了注册、备案。

此外,试点机构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应急处置方案。对于从业人员,实行电子实名认证和岗前培训,而且要严格执行信息安全和医疗数据保密的有关法律法规,妥善保管好患者的信息。同时,要向监管部门开放相关的数据以利于监管,禁止没有评估的抢单行为,服务的整个过程要做到全程留痕,可查询、可追溯。

链接 〉〉〉

规划主要任务:

一是完善护理服务体系。优化护理资源布局,增加护理服务供给。二是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持续增加护士数量,加强护士培养培训,保障护士合法权益,调动护士积极性。三是推动护理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优质护理,创新护理服务模式,加强护理学科建设。四是补齐护理短板弱项。加快发展老年医疗护理,实施老年医疗护理提升行动,提升基层护理服务能力,加快发展安宁疗护。五是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充分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结合发展智慧医院和“互联网+医疗健康”等要求,着力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六是推动中医护理发展。健全完善中医护理常规、方案和技术操作标准。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持续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质量。七是加强护理交流合作。深入开展与国际及我国港澳台地区间护理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在护理管理、制度政策、人才培养、护理技术等方面加大交流合作的力度。

规划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切实将护理工作纳入本地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持续深化医改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部署,同步推动实施。二是加强监测评估。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制定完善本地区“十四五”时期护理事业发展监测评估方案,做好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中期评估工作。三是及时总结推广。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按照本规划要求,因地制宜贯彻落实重点任务,深入调查研究,勇于先试先行。四是注重宣传引导。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做好“十四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

数据:

近十年来我国护士数量每年以平均8%的增幅增加,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护士人数已经超过500万,达到501.8万,比2012年增长了一倍多,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56人,医护比达到1:1.7。

基层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数量在2021年达到115万人,比2012年时的52.8万人增长了62万余人。在整个护士队伍发展过程中,男性护士的比例也在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年底,在全国500多万护士中,男性护士的比例占到了3%。

护士的学历、素质和专业服务能力都在不断提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从2012年的占比56%提高到2021年的近80%。

责任编辑:bH_04138

关键词: 加速护理信息化建设 护理服务质量 增加老年护理服务供给 护理科学管理水平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