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潮流玩具,盲盒因其随机性和趣味性受到众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随着盲盒消费的日益火爆,盲盒内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从以玩偶和动漫衍生品为主,逐步扩展到文具、化妆品、日用品甚至宠物等,这也带来了一些法律问题。
案情回顾刘某喜欢饲养一些小众、珍稀的野生动物,在得知某宠物卖家有“好货”的情况下,以网购宠物盲盒的方式,花了800元购得一只苏卡达陆龟、600元购得一只绿鬣蜥、1000余元购得一只豹纹陆龟、300余元购得一只“小太阳鹦鹉”。卖家通过快递将野生动物邮寄至刘某处,后经邻居举报,刘某购买的这些野生动物被公安机关查获。
经司法鉴定,从刘某家中查获的野生动物有三只,分别为豹龟、美洲绿鬣蜥和绿颊锥尾鹦鹉,上述动物均已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19)附录Ⅱ,被核准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刘某因犯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缓刑十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法律提示
本案中,刘某购买所谓的“宠物盲盒”,实际却是珍稀野生动物,最终构成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规定: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司法实践中,部分商家为牟取高额利益,借用如今火爆的盲盒概念,通过普通快递邮寄猫、狗、昆虫等“宠物盲盒”,违反对活体动物寄递的特殊防疫、包装运输规定。更有甚者,部分商家通过盲盒形式邮寄国家保护动物或国家禁止入境的鱼类、昆虫等,造成公共卫生、物种入侵的隐患。
除了上述法律风险外,盲盒经济发展的背后,还可能存在以下法律风险。
首先,盲盒质量问题频出,侵犯消费者人身、财产权利。部分商家以销售盲盒为幌子蹭热度,但内里商品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甚至部分商品存在小零件隐患,可能给儿童带来呼吸道堵塞的窒息危险。此外,部分商家为牟取高额利润,利用盲盒热度“清库存”,销售临期、过期商品。更有甚者,部分零食盲盒内的食品未标注生产日期、厂家、产品配料表等基本信息,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其次,商家饥饿营销,助长非理性消费,甚至诱发犯罪行为。有的商家为扩大销量,会在每个盲盒系列中设置若干隐藏款、限量款,此种饥饿营销方式无疑刺激了非理性消费。青少年作为购买主力之一,其消费观念尚不健全,有时为集齐整个系列的商品,多次重复购买,或高价从专门交易平台上购买隐藏款,甚至不惜重金“端箱”(即全部购买)。商家的饥饿营销方式,易使青少年沉迷其中,激发攀比心理,甚至诱发偷盗行为。
最后,产品虚假宣传,涉嫌欺诈行为。部分商家以盲盒内放置价值较高商品的宣传广告为诱饵,引诱消费者购买,但实际上高价商品并不存在,盲盒价值远不及商品实际售价。此种虚假宣传行为涉嫌欺诈,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法官建议针对盲盒经济背后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盲盒市场的规制和监管。在销售环节中,对于盲盒中隐藏款、限量款的抽出概率进行有效监督与规范,防止商家欺诈行为的发生。特别是针对化妆品、玩具、食品等盲盒产品,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主动作为,使盲盒产品符合相关品类的质量标准。盲盒商家应加强创新,一方面提高产品吸引力,另一方面要注重产品质量安全。消费者在购买、收藏时也应保持理性,量力而行,避免冲动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