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全球今亮点!故园何处是,杯酒敬知交——北大学子谈Z世代家园情怀

2022-08-04 15:27:11 中国日报网
A+ A-

中国日报原创新媒体节目《少年会客厅》第二季第2期来到了河南博物院。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汪栎宬,节目录制之前,惜时如金的他已经把河南博物馆上上下下逛了三遍。他站在来往游客之间,像个普通的学生,可是论及文物和历史,他神采飞扬,侃侃而谈。

汪栎宬在《少年会客厅》节目演讲


【资料图】

“小汪,你是哪里人?”汪栎宬笑着说:“你真的问倒我了,因为我有五个家乡。”

汪栎宬,这不是那种一眼望去就读能懂的名字,他说,这个名字是他父母为他精心选择的。

在他出生前,他们叫他“乐乐”,汪栎宬一直以为,“乐”就是幸福快乐。来录《少年会客厅》之前,他第一次问起这个名字的意思,才知道,“乐”实际上取自《论语·雍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千年的古训,承载着父母的期待:

做仁慈之人,像山一样冷静自持,做智慧之人,像水一样灵巧变通。

汪栎宬生于猴年,父母在“乐”前面加了一个“木”变成“栎”,变成了他大名的第二个字,意为“栎树”。《庄子》说:“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栎,“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而最后一个字“宬”则是北京的一座皇家藏书院,皇史宬。

名字是父母的期望,家乡是游子的根脉,可是汪栎宬却说:“我不知道我的家乡在哪里,因为我有五个家乡。”

第一个家乡,是安徽。“如果你看到我的姓,可能会猜我是安徽人,因为40%的‘汪姓人’都来自安徽。我爷爷确实来自安徽,所以安徽是我的祖籍。

第二、三个家乡,是武汉和洛阳。“我父母分别在武汉、洛阳出生长大,这两个地方就变成了我每逢春节都要回去的地方,对我来说,它们也是家乡。”

第四个家乡,是上海。“至于我本人,则生长于上海,虽然我还是听不太懂上海方言,但是这个城市也是我的故土。”

第五个家乡,是北京。“我即将去北京读书,那里也必将成为我的家乡。”

汪栎宬的感怀,其实是Z世代的群体记忆。

在中国,“家庭”的概念对于一些人而言过于宏大,对于一些地方而言过于宽泛。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中华文明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人们的思想和理念交汇碰撞。我们或许很难真正拥有家的感觉,我们的父辈、祖辈,他们在一个地方拥有最难忘的童年回忆,能够说当地方言,他们有清晰的家乡印象。

我们不禁要问:何以为家?

然而Z世代人,是终究要出走的一代人,这种出走不是对某个家乡的背离,而是对世界的拥抱。家的本质为何物?是什么让一群人连接在一起,成为一家人?汪栎宬说:

“比如‘大家好’这句简单的打招呼中,语法上,‘大家’是‘每个人’的意思,但语义上,它是‘大家庭’的意思,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把家的概念延伸到我们遇见的每一个人身上,哪怕是第一次遇见,但只要愿意和我们交流和分享就是家人,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家庭并不局限于血缘亲情,家,也不仅仅是出生地。”

家不在“地”,在“人”。

Z世代不是“无家可归”,而是“四海为家”。

漫步于河南省博物馆,每一件文物都是一道密码,是祖辈的喃喃私语,指示着中华民族的来处。

汪栎宬说:“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家。我领略到了河南如何以山水书写中华文脉,使其成为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心;我感受到了我的小名与这方山水产生了共鸣。我明白了为什么,古往今来这么多伟人都来到这里。”

“这也是为什么我爱去博物馆,在这里,我追溯生命,明白了是什么让我成为了我。在这里,我们追溯时间,明白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我们。”

家是食物,是天气,是一饮一啄,是一字一语,是身边的人,是我们共同的记忆。汪栎宬在《少年会客厅》发表的演讲令听众感怀,也许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是此刻,身处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河南博物院,我们都不是异乡人。

↓↓↓演讲视频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DX_APzJsWNcgaruA6l10Nw?pwd=vwum 提取码: vwum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4的分享

责任编辑:bH_04215

关键词: 世代家园 故园何处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