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焦点快看:铁艺非遗人隋进才|用冰冷、尖锐的铁皮,表达对生活最炙热的爱意

2022-08-03 15:22:46 中国日报网
A+ A-

走进新疆非遗展,每个场馆都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来自不同地区的非遗作品也让游客们应接不暇,进入吉林场馆时,老远就被一位在人群中安安静静做手工的老人所吸引,他低着头,一手不停变换着钳子、锤子等工具,一手拿着铁皮借助工具来回弯折,那种认真,让人不忍打扰。任凭游客来来往往,他就那样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不一会,一条生动的小鱼出现了,我忍不住走过去与他攀谈,于是了解到,这位老人是来自吉林的铁艺非遗人--隋进才。

(隋进才正在制作铁艺作品 寇梦茜摄)

隋进才的身后,有用铁皮做成的饺子、红辣椒、明太鱼等,如果不伸手触碰感知,完全看不出塑造这些东西的真实材质就是冰冷尖锐的铁皮。做手工的时候认认真真,交谈的时候又眼带笑意,和蔼健谈的性格也让隋进才给人以亲切的感受,他就像生活中的长辈一样,无论问什么问题,都会耐心解答。


(资料图)

交谈中他摩挲着桌上的工具,介绍说这些都是父亲留下来的工具,父亲去世二十多年了,人虽然不在了,但工具还在,他一直留用至今。说这些话的时候,隋进才眼中满是对父亲的怀念,我也被深深打动,于是我问:“您是怎么想到做铁皮艺术的呢?是因为父亲的影响吗?”问题抛出,隋进才也打开了话匣子。

(隋进才父亲留下的工具 寇梦茜摄)

隋进才1964年出生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经营铁匠铺的,父亲一直想把祖辈传下来的打铁技艺传授给隋进才,可隋进才小时候对打铁这门技艺并不感兴趣,他真正的爱好是美术,而他后来对铁艺的传承与创新,在我看来,是源于父子之间深厚的爱。

隋进才回忆道,父亲是一个在当地很有名气的手艺人,为人热心又肯吃苦,而且非常喜欢研究铁艺,在东北的农村,家家都需要包烟筒,所以他的手艺非常受欢迎。有一次父亲回来后在纸上画一些让人看不懂的图案,怎么画都不满意,隋进才放学回家后,一看就明白父亲是想在铁皮门上做一些造型设计。

“父亲知道我喜欢画画,就喊我一起来研究,于是我们一起画了菱形块、圆形、五角星等图案,并完全用手炮制出来,比例还要精准。最终我们做出来的作品,凹凸起伏非常有立体感,父亲对我的表现赞不绝口。”隋进才说。

后来的生活中,父亲总会带给他一些纸张来支持他的学习,也一直希望他能将铁艺传承下去,但隋进才还是想要从事绘画相关工作。

虽然他的想法违背了父亲的意愿,但父亲依然默默支持他学画画。隋进才说,让他一辈子都忘不掉的一件事,是父亲去延吉进货,他问能否给他买一个画夹,并表示看到其他小朋友用过,而自己总是用一个五合板做画板。那一次父亲出门回来,真的带来了绿色的画夹,因为父亲的支持,他也更有学习绘画的动力了,从那以后,他经常背起画夹去火车站附近写生。父亲就是这样,无论提出什么要求,都会尽力去满足。如果说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那么在隋进才的生命中,父亲就是改变他命运的那个人。

(非遗展中隋进才铁艺作品展示 寇梦茜摄)

隋进才回忆说,某次父子俩一起去长春出差,父子俩在绿皮车上一坐就是一宿,隋进才在睡梦中被父亲激动的叫醒,说“儿子快起来,你看这是什么”,隋进才睡眼惺忪的看着父亲手上的纸,招生简章四个大字映入眼帘,原来,这是父亲从电线杆上撕下来的吉林艺术学院的招生简章,父亲一直惦记着他学绘画的事。“如果没有父亲对我的爱与支持,就不会有我今天的铁艺非遗。”隋进才感慨道。

“父亲临终前对我说,他心疼他的那套工具,不能让祖传的手艺丢了。但现在的生活已经不再需要铁匠,怎么传承?2006年,我开始在自己最擅长的美术领域为这份技艺寻找出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铁皮从技艺变成了艺术。

在隋进才的手中,冰冷锐利的铁皮随着压、绘、裁、捶、定、漆、伸、拉、卷等工序,变成了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动物甚至人物,他在艺术创作领域,以执着的匠人精神,替祖辈们传承下了这份镂刻着人类智慧和时光印痕的宝贵技艺。2011年,安图隋氏铁制品制作技艺被评选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大美明太鱼》在第12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中获“创新设计奖”;2018年,被美国迈阿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授予“特殊贡献奖”;《年年有鱼》获2019年非遗薪传奖传统工艺(金属工艺)大展优秀奖。如今,隋进才的作品受邀在各个城市的展馆中展出,特殊节日、事件也会邀请他命题创作一些作品,同时他还为小朋友们讲授非遗文化。

隋进才对于铁艺的执着与热爱,无不饱含着对父辈、对家乡的深情与挚爱,也正因为这份热爱,才让铁皮并不仅仅是一块冰冷的金属,而是成为了承载着传统文化的艺术品。作为中国手艺人,对于孝道的理解与传承,也让我们看到了非遗未来发展与创新的希望。

(寇梦茜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责任编辑:bH_03214

关键词: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