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湖北举行“全省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工作推进会”发布会第一场

2021-04-14 11:40:39
A+ A-
原标题:4月13日湖北举行贯彻落实“全省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工作推进会”精神新闻发布会第一场

4月13日,湖北举行贯彻落实“全省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工作推进会”精神新闻发布会第一场,请襄阳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王忠运,宜昌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陈惠霞,武汉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程介儒出席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主持人张修富:

记者朋友们:

下午好!

昨天,外交部向全球特别推介湖北,湖北疫后重振的成绩震撼世界。今天,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全省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工作推进情况。

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

襄阳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王忠运先生;

宜昌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陈惠霞先生;

武汉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程介儒先生。

首先,请程介儒先生介绍武汉市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实施意见》的具体举措和安排。

武汉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程介儒:

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实施意见》是我省续写新时代区域发展新篇章的行动纲领。《实施意见》赋予武汉“一主引领”的责任,旗帜鲜明支持武汉做大做强。

为贯彻落实《实施意见》精神,武汉市将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锚定目标定位

省委书记应勇多次强调,武汉之于湖北,相当于上海之于长三角,要求武汉勇担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武汉坚决扛起“一主引领”“支点”责任、“头雁”责任和“群主”责任,争当湖北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奋力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预计到2025年,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显著提升,经济总量在全国同类城市实现进位,人均GDP达到16万元,建设用地亩均GDP达到80万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迈入全国前五;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70%以上,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都市圈,成为长江中游地区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二、系统整体推进

加快建设武汉国家中心城市。从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要素集聚功能、市场枢纽功能、对外开放交流功能四个方面,进一步做强武汉龙头地位,强化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功能,加快打造“一主引领”主引擎。

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对外开放协同共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为重点,加快“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升级版。

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依托武汉和武汉城市圈要素、区位、产业等优势,深化创新协同、产业协作、开放互动、服务共享,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政策支撑

加强规划统筹。编制武汉城市圈中长期规划,制定并滚动实施三年行动方案、年度工作要点,加强规划衔接,优化生产力布局和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城市圈建设。

加强项目支撑。围绕同城化发展要求,谋划一批跨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民生保障项目,建立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重大项目库,对列入三年行动方案和年度工作要点的项目,在用地、融资、审批服务、协调推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加强财税金融支持。统筹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内基建投资以及重大项目资本金,支持武汉城市圈内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发挥市级投资基金政策导向作用,积极协调省级投融资平台,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支持实施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

推动立法领域创新。整合区域立法资源优势,满足区域改革发展的共性需求,落实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城市圈协同、协商和协作,积极探索区域协同立法,以法治力量助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辐射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

四、健全体制机制

成立专门机构。武汉市将与其他8市联合组建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工作专班,集中办公,实体运作,加快推进同城化发展各项工作。

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借鉴京津冀、长三角等先进地区经验,建立“统分结合,轮值协商,两级运作,上下联动”协调机制,理顺工作关系,凝聚工作合力,提升工作效能。

制定框架性文件。编印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实施意见、三年行动方案、年度工作要点等框架性文件,组织开展武汉城市圈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等编制工作,加强与“襄十随神”“宜荆荆恩”等城市群规划衔接。

组织召开武汉城市圈首次联席会议,审议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工作规则,建立同城化工作的“决策-协调执行”两级运行机制,明确各市有关部门和单位责任分工,签订同城化发展合作协议,建立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加快形成“一主引领、九城共舞”的区域发展格局。

张修富:

下面,请王忠运先生介绍襄阳市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实施意见》的具体举措和安排。

襄阳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王忠运:

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把襄阳定位为“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引擎,对襄阳赋予了新的使命、寄予了新的期望、带来了新的机遇。襄阳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将坚决扛起历史使命,聚焦目标定位,主动担当作为,精心组织实施。

一是凝聚发展合力。襄阳、十堰、随州、神农架地缘相近,往来密切,合作基础较好,合作意愿强烈,正处于城市群培育形成的重要阶段。襄阳将抢抓全省区域发展布局的重大战略机遇,主动适应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新常态,着力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全力干出襄阳应有“样子”,体现襄阳重要“位置”,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引领“襄十随神”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发挥专项协调机制作用,召集十堰、随州、神农架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召开联席会议,凝聚发展共识,深化务实合作,迅速破题开篇,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襄阳贡献。

二是谋划实施路径。按照省委3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我省区域发展布局落实专题会议纪要》要求,襄阳市主动发挥牵头协调作用,会同十堰市、随州市、神农架林区,研究起草了推进“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三年行动方案和年度工作重点三个文件。4月2日,全省区域发展布局推进会召开后,市委及时传达学习了省委重要精神,第一时间部署,组织工作专班,于4月6日至8日分别赴十堰、随州、神农架开展调研,对接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征求各方意见建议,着力将一体化发展的文章做细做实。

三是建立推进机制。研究成立推进“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研究审议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制定定期会商、工作协调机制,推进重大项目、重大事项的组织实施。明确日常工作机构和责任人,探索抽调人员集中办公模式,共同推进三年行动方案、年度工作要点的组织实施。定期交流通报信息、商讨相关合作事宜,协调解决推进难题,确保实施意见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共同谋划跨区域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加强向上汇报对接,联合争取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探索建立城市群内部区域合作和利益共享机制,研究企业跨区域迁建或兼并重组后的地区间税收分成机制、共建园区与飞地经济的地区间财税分享机制。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解读,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形成市场化、社会化推进机制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切实将一体化发展的文章做细做实。

张修富:

下面,请陈惠霞先生介绍宜昌市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实施意见》的具体举措和安排。

宜昌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陈惠霞:

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是省委、省政府提升全省发展位势、促进区域协调、增强综合实力的重大战略举措。宜昌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努力发挥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推动“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上作出了初步探索。一是生态共治有了新进展。联合恩施巴东、荆州松滋共同向国家申报并实施的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已开工项目63个、总投资103.2亿元。二是产业合作有了新突破。已共同组建“宜荆荆恩”媒体联盟、推进旅游年卡异地发行。会同荆州、荆门联合申报的“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获工信部1000万元奖补资金。三是一体发展有了新探索。3月中下旬,宜昌市发改部门已赴荆州、荆门、恩施进行了初步对接,草拟了加快推进“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近期,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将带领党政代表团赴荆州、荆门、恩施考察交流,签订合作机制备忘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当前,我们将着力推进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聚焦聚力生态联保共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落实《长江保护法》,深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共同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快推进长江崩岸治理、长江和清江航道提质升级、过江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在长江十年禁渔、清江和沮漳河治理等方面,与荆州、荆门、恩施协同发力、共抓共治。坚持藏堤于岸、藏堤于园,开展城市滨江生态修复,推动跨地区、全流域岸线修复治理试验。

二、聚焦聚力产业联动发展。围绕绿色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推动绿色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在“宜荆荆恩”城市群绿色联动发展。加快创新型县市、创新型园区、共性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合力打造长江中上游区域性创新中心。推动宜昌、荆州、荆门磷化工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国家级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发挥宜昌生物医药、荆州和荆门生物农业、恩施中医药等优势,打造区域医药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做强城市旅游联盟,推动旅游资源整合、旅游品牌塑造和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携手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区域公共旅游品牌。依托三峡水电、鄂西页岩气、荆州煤炭、荆门成品油等能源优势,统筹规划、联合共建一批重要能源储备基地。发挥宜昌自贸片区、宜昌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开放平台作用,拓展口岸、贸易、服务等功能,着力打造区域口岸集并服务平台。

三、聚焦聚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推动“宜荆荆恩”城市群成为联结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纽带。加快沪渝蓉高铁荆门至宜昌至涪陵段、郑万高铁宜昌联络线、宜来高速、三峡机场二期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共同谋划推动宜昌至常德高速(当阳至松滋段)等项目,构建便捷高效的城市群交通圈。加快推进长江航道“645”整治工程、焦柳铁路扩能升级、长荆铁路复线改造提升,构建通江达海、沟通南北的物流网络和钢铁、煤炭等大宗货物转运中心,建设“江铁海”中西部内陆陆海新通道。推动宜都、枝江、松滋等地开展跨江合作,促进当阳、沙洋等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

四、聚焦聚力制度优化供给。对接落实省“1+3+3”政策体系,会同三地谋划推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和标志性项目,尽快出台加快推进“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和2021年工作要点。加强跨市域的规划衔接,编制“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抓好城市群跨地区的业务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推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域通办”“多地联办”。组建区域医疗协作联盟、教育发展共同体、职业教育联盟等,加快民生公共服务跨区域共享。

张修富: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名称。

湖北日报记者:

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实施意见》明确,做强武汉龙头地位,支持武汉加快建设“五个中心”。请问,武汉如何发挥“龙头”作用,引领武汉城市圈和全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程介儒:

谢谢你的提问,武汉将从两个方面推动这项工作。

第一,做强武汉龙头地位,全面提升城市能级。

聚焦“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构建“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空间发展格局。从微观市场主体、中观产业集群和宏观经济生态三个层面发力,持续提升主城服务能级,加快建设汉口沿江等重点区域,推动高端要素和优质产业集聚发展。

面向全国拓展功能,面向未来塑造功能,面向基础夯实功能,提升副城综合实力,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网络安全、临空经济、航天航运、未来产业等领域持续用力,推动光谷副城、车谷副城、临空经济区副城、长江新区副城高质量发展。

强化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人口、产业、公共服务梯度转移集聚,拓展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培育集聚高端资源要素的强大市场,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第二,发挥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

发挥武汉创新引领作用,加快创新要素在全省优化配置和高效流通,构建融通协作的区域创新共同体。

发挥武汉工业互联网国家顶级节点优势,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带动全省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探索总部经济、共建园区、飞地经济、联合招商等合作模式,促进一般制造业有序转移,带动全省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发挥武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推动天河机场与省内其他机场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沿江港口整合升级,健全中欧班列(武汉)运行协调机制,打造中部地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头堡”。

深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机制改革,推动武汉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省内跨区域共享,引领公共服务提质扩面。

湖北经视记者:

襄阳作为“两翼驱动”重要一翼的“领头羊”,如何壮大自身实力,发挥区域辐射优势?

王忠运:

襄阳要发挥对“襄十随神”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说到底还是要用实力说话,靠实力支撑。“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积极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一极两中心”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产业兴、经济活,环境优、市场旺,功能强、生活美,治理好、百姓乐”的大美襄阳,力争到“十四五”末经济总量达到7000亿元。在工作中,我们将突出“两强、两优”:

“强产业”:就是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着力培育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国家智能制造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争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和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城市,着力打造中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新城、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强功能”:就是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物流枢纽、区域市场枢纽,加快建设汉江流域区域性创新中心,积极创建国家“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加快打造“四大城市群”融合互动的战略链接,努力建设“大循环”“双循环”的区域节点,引领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

“优环境”:就是坚持以最优环境保障更高质量发展、以最高效治理顺应更高品质生活需要,构建有温度、有质感、能触摸、能体验的制度和规则体系,打造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营商环境。

“优治理”:就是扎实抓好全国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全面实施社会治理补短板十大工程,加快推进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为经济社会良性运转、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

楚天都市报记者:

请问宜昌将在下一步工作中,如何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打造全国重要区域中心城市?

陈惠霞:

下一步,宜昌将从三个方面落实区域发展战略:

一是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宜昌将立足联结东西、交汇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以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为引领,紧紧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借力发展,打造联结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纽带。

二是落实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我们将坚决扛起“两翼驱动”的引擎责任,推进“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带动打造区域协调发展之翼。一方面,加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城市功能。另一方面,发挥对“宜荆荆恩”城市群的引领带动作用,共同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南部列阵和长江中游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示范区。

三是优化市域区域发展布局。深入实施“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战略,做大做强块状经济、县域经济。强化城区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数字经济,推动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动东部三市发挥区位、产业和先发优势,扬长补短、错位发展,互联互动、共同发展,突破性推进长江大保护、产业转型、改革创新。推动山区五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记者:

省委书记应勇强调,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武汉要更好发挥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同城化发展,进而带动湖北全域发展。请问,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在哪里?

程介儒:

谢谢你的提问,下一步武汉将从四个方面做好工作。以基础设施融通为基础,以功能板块组团为抓手,以生态宜居为底色,加快推进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建设,打造武汉城市圈升级版。

一是突出交通先行,打造一体融通基础设施网。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打造一小时通勤圈和一日生活圈。提升城际路网密度,加快实施武汉城市圈大通道、武天高速等标志性工程,全面打通“断头路”、畅通“瓶颈路”。共建现代智能电网系统,以武汉世界一流电网建设为引领,加快实施陕武直流、荆武交流等标志性工程,全面提升区域电网互济互保能力。协同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城市电力、通信、供水、燃气、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等市政设施改造升级、合理衔接。

二是强化产业协同,打造四大组团发展先行区。完善梯次联动的区域创新与产业布局,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功能有机融合。共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串联鄂州、黄石、黄冈、咸宁重点园区和重要创新平台,建设光电子信息、智能产业、大健康三条创新产业(300832)带,打造创新转化轴、产业协作轴、设施联通轴。推进建设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加强与仙桃、天门、潜江等协作互动,打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现代化工新材料、特色消费品工业等产业集群。协同建设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武汉天河机场和鄂州花湖机场为核心,支持武汉、孝感、鄂州、黄石、黄冈联合打造临空临港枢纽经济带,加快鄂州专业性货运机场建设,重点发展空港物流、临空制造、跨境电商等产业。加快推动长江新区建设,聚焦“绿色、生命、智能”三大主导产业方向,打造新兴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三是加强绿色底板,打造“一环两屏”生态协作圈。围绕环武汉主城区周边50公里左右生态区域,以水系、山体、林地、湿地等为主要载体,建设环城生态带。加强大别山、幕阜山生态屏障建设,大力发展康养度假、都市农业等产业,打造武汉城市圈后花园。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建立健全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协同共治机制,推动长江、汉江、府澴河、梁子湖等重要流域系统治理和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推进生态城市群建设。

四是增强参与获得感,打造跨区域通办新模式。全面推广应用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档案,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同城化“跨市通办”“一网通办”。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动武汉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跨区域共享。建立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探索城市交通、文化旅游、就医服务等业务一卡通用。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襄阳将从哪些方面着手突破,推动“襄十随神”城市群集聚协同发展?

王忠运:

我们将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破题开篇:

一是完善汉江综合交通走廊。联合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铁路客货运中转枢纽、汉江航运中心。加快建设郑万高铁襄阳至万州段、福银高速公路扩容改造、207国道和316国道改造,汉江航道整治、襄阳和十堰机场改扩建等重大项目,系统做好各条省县乡道的对接升级,积极推进安康(经十堰、襄阳、随州)至合肥高铁、荆门至安康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研究谋划十堰(丹江口)至襄阳(南漳)高速公路。

二是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与十堰、随州共建鄂北汽车工业走廊,打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应急救援等产业集群。推进襄阳“中国有机谷”、十堰“中国养生谷”、神农架“中国药谷”、随州“现代农港”建设,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发挥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集聚优势,打造游江(汉江)观城(襄阳城)、登山(武当山)问道、谒祖(炎帝)赏乐(编钟)、神龙秘境等精品旅游品牌和旅游线路。

三是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围绕“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目标,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污染监测信息共享机制,推动环境保护联防联治,建立健全源头预防、过程管控、责任追究、激励约束并重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支持神农架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和环丹江口库区绿色发展,实施联合国环境署GEF大神农架项目,联合打造鄂西北生态屏障。

四是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政务服务对接共享,推进医疗、社保、养老、就业、户籍等公共服务一体化,实施公交、健康、社保、图书馆、旅游等“一卡通”。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合作,推动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构建鄂西北区域医疗联合体,打造秦巴山和汉江流域城市群医疗卫生中心。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协作,提升教育科研、人才建设、成果推广运用等综合实力。

五是强化毗邻城镇组团发展。加快建设“襄宜南”宜居生活和都市休闲组团、“丹河谷”综合产业集聚和生活服务中心组团、“竹房神保”城乡融合发展组团、“随枣”一体化发展组团,强化公共服务共享和产城融合。

长江商报记者:

推动“宜荆荆恩”一体化发展,宜昌作为牵头城市,当前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陈惠霞:

当前,我们将按照谋定快动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

在顶层设计层面。会同荆州、荆门、恩施加快出台“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以及2021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时间表和任务图。同时,会同三地谋划建立重大合作项目库,以项目化、事项化、清单化推动一体化发展。

在政策支撑层面。探索建立支持“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和配套服务体系,加大土地、人才、资金、财政税收、行政管理等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研究建立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互利共赢分配机制,包括:跨区域产业项目收益分享机制,跨区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治理项目建设成本分担机制,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税收分成机制等。

在工作机制层面。建立“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成立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各专项推进小组,搭建“联席会议明确任务方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抓协调推进、专项小组抓具体落实”的机制框架。加强四地政府职能部门间沟通合作,建立定期协调对接、信息交流、情况通报机制,推动工作落实。

责任编辑:bH_03116

关键词: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