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天天热消息:第七届北京十月文学月系列主题活动“十月作家走西城”在京举办

2022-09-08 15:25:38 中国日报网
A+ A-

9月7日下午,第七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暨第六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重点活动“十月作家走西城”在京举办。

此次“走西城”活动由西城区委宣传部与十月杂志社共同承办,是“十月作家走中轴系列活动”之一。高兴、商震、姜念光、苏历铭、王夫刚、刘汀、李壮、安琪、夏花、文珍、戴潍娜、符力、张慧君、夜子、王家铭、李峥等作家、诗人、翻译家深入北京中轴线采风,对西城区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探访,并将结合此次行走活动创作反映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风貌和发展变化的优秀作品,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图1嘉宾合影

作家们走访、参观了广福观、内联升、正阳门西南方的PAGEONE北京坊店、天桥博物馆等中轴线上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倾听工作人员详细讲解它们的历史和创新,实地了解并感受到这些文化地标式建筑在历史和今天与人们有着怎样的关联。很多作家觉得虽然在北京生活多年,但还没有在西城这样深入的寻访过,这样一次京味人文风情感受体验之旅让作家们深有感触。

在参观广福观的过程中,《世界文学》主编高兴说,什刹海地区有深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气息,同时充满了市井气息。他讲述年轻时在什刹海胡同散步的记忆,谈到什刹海这些年在慢慢地治理中变得越来越好,故乡越来越美,祖国越来越美。

图2 嘉宾们参观广福观

在参观PAGEONE书店北京坊店时,作家文珍看着书店窗外的正阳门,回忆自己曾在中轴线骑行的经历,她说,黄昏时的光线变幻,是中轴线的魔术时刻,每分钟都有不同的美,令人不禁驻足。北京是一个我不会遗忘的城市。

诗人符力走过正阳门时,谈到这次的前门之行让他回忆起曾游历石鼓书院的经历。符力说,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无不历经历史沧桑,在无数风雨后又挺起身来,从破败到新生,这体现了民族复兴的力量,体现出文化的坚韧和生生不息的能量。文化可以绵延几千年,其中有生的道理,有生的力量,这也是文化的力量,它等待我们的作家去发现,去书写。

在“国家级非遗工作室”内联升布鞋制作工艺展示厅,刘汀、李壮、夏花等作家观摩了制鞋师傅制作布鞋的工艺。刘汀说,师傅的手艺勾起他对奶奶缝制千层底的回忆。“内联升这一类的老字号继承了传统,并在材料上钻研创新,能够在新的时代里去适应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刘汀还谈了他对中轴线的理解,他认为中轴线不仅是北京建筑历史当中具体存在的坐标,人们还可以从这条具体的线上梳理出北京城久远的历史变迁。中轴线同时也是文化上的坐标,它不限于我们看到的距离,它的两端可以向历史与未来无限延伸。作为北京的标志和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要让更多中国人了解中轴线,也要把中轴线文化推向世界。

图3刘汀(中)李壮(右)观摩内联升制鞋工艺

作家夜子认为从此次采风活动中收获很多,她说,相比于从媒介中了解北京,行走让我们对这座城市有了截然不同的新感受,它引发我们的思考和想象,也延伸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图4:嘉宾们参观天桥博物馆

诗人李壮感慨说,原来我对很多地方很熟悉,现在有了更新的认识。我之前一直在积水潭读书,现在才知道它的历史原来有这样一个脉络。通过梳理这个脉络,我对接下来的创作,对空间问题的研究都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诗人商震谈了他对中轴线文化的思考,他说,从元建都到今天,我们一直重视和强调北京中轴线,中轴线是对称轴,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脊梁”。洛阳、开封、西安、南京都有中轴线,他曾去开封寻找中轴线,得知它在地表五米以下。在北京,中轴线能保存下来,天下万幸,北京万幸。了解中轴线,我们可以了解古人是怎么发展怎么建造的,可以感受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此行让作家们切身感受到中轴线文化遗产在当下仍保有蓬勃的生命力,从古至今都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民族精神息息相关。传统文化正与西城区的经济新发展、文化新气象同步更新,持续充实着新时代的文化记忆,在百姓生活中不断创作出新的史诗。

北京十月文学月创办于2016年,是以“十月”文学品牌为核心,以文学界和出版界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全市性文学主题活动,现已成为培育优秀作家、优秀作品的摇篮,成为全民阅读、“书香京城”的靓丽风景,成为立足北京、辐射全国、放眼世界的一张文学金名片。

今年第七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暨第六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支持,北京出版集团主承办。大会以“文学新时代•人民新史诗”为主题,汇聚北京与全国优质文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近百场。并首次将中国“网络文学+”大会纳入其中,实现文学内涵的拓展。本届文学月将于9月初开始,持续至10月初。(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责任编辑:bH_04250

关键词: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