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损失与损害基金”:实现“环境正义”的重要一步 当前短讯

2023-02-03 19:35:17 中国日报网
A+ A-

导读:在全球在经济、能源和安全领域都面临困境的情况下,2022年底相继召开的联合国第27届气候变化大会 (COP27) 和第15届生物多样性大会 (COP15) 第二阶段会议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问题释放出积极信号。COP27大会决定设立损失和损害基金,是实现“环境正义”的重要一步,但落实细节,如中国的责任认定问题仍可能引发争议。

2022年底,国际上举办了两场重要峰会,事关深刻影响地球和人类生存的气候变化及生物多样性问题: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 (COP27) 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开幕。12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 (COP15) 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

两次会议的背景基调是一致的: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的态势愈发恶化。


(资料图片)

使用化石燃料仍然是引发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自2021年格拉斯哥气候大会 (COP26) 闭幕以来,全球化石燃料使用量不降反升。COP27报告显示,若想要在2030年实现此前提出的诸多气候变化倡议和政策目标,如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就必须将全球化石燃料使用量削减30%;若要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则需削减45%。为避免气候灾难,全球有必要从石油和煤炭等化石能源向天然气或其他清洁能源转型。

图片来源:东方IC

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以及二者所承担的多项生态功能现状同样令人忧心。生物多样性下降和生态系统恶化的原因众多,其中两大重要因素是全球农业用地和其他类型用地面积的扩大,以及人类对陆、海、河、湖动植物资源的过度开采。自2000年以来,全球森林砍伐总量持续下降,但近年来又有所回升。此外,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入侵同样威胁着生态系统。267种海洋物种正处于愈发庞大的塑料垃圾的威胁之下,许多地区的原生物种在外来动植物的入侵之下走向灭绝。生物多样性由此不断下降。

两场大会取得了重大成果,为减缓气候变化、为世界各地深受气候变化之苦的人们带来了新希望,也为稳定生物多样性、维护全球生态系统释放出积极信号。

在11月的气候大会上,各国代表一致同意,将更加严肃认真地对待历届气候大会上提出,并最终于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中载明的应对措施。

各缔约方代表承诺:到2030年,每年投资4-6万亿美元用于削减化石能源使用,此举是到2050年实现全球碳中和的必要条件。此外,各方向气候适应基金做出约2.3亿美元的认捐承诺,为脆弱国家和群体应对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提供倡议方案和资金支持,该基金自成立以来已为适应气候变化投入了8.5亿美元。

图片来源:东方IC

COP27大会上最重大的成果是设立了全新的“损失与损害基金”。对造成气候变化负有最大责任的国家将是该基金出资来源,而气候变化受害国可以向该基金要求相关的损害赔偿。例如,受气候变化影响,巴基斯坦去年遭遇严重洪灾,造成1739人死亡,以及约15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一旦损失和损害基金开始运作,巴基斯坦就可以开始索赔。

细节决定成败,损失和损害基金的具体落实流程将会在后续的一系列会议上进行谈判,确定资金的来源以及如何分配。支持设立该基金的人士指出,这笔钱应当由富裕国家出,因为普遍认为,这些发达国家对历史上的温室气体排放负有责任。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中国和印度的责任认定,中印两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但历史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达全球第三和第五位。美国和欧盟分列第一第二,俄罗斯则排在第四。

不少人建议将中国对损失损害基金的出资视为非财政捐款。在未来的谈判中,这一问题必将引发争议。建立损失和损害基金是实现“环境正义”的一个重要步骤,但也使得气候变化谈判更加政治化。还有人担心,该基金的设立可能会转移人们应对气候变化本身的努力。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方面,去年12月召开的COP15大会推出了全新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取代2011年提出的“爱知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爱知目标”对国际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了指导,已于2020年到期。“昆明-蒙特利尔框架”重申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对如何减少或避免不利因素作出指导,并就如何解决项目资金问题作出了规划。

气候变化的影响在2022年更甚以往,洪水在巴基斯坦和中国肆虐,极端高温笼罩欧洲,非洲遭遇旱灾,极地冰川加速融化。并且2022年全球在经济、能源和安全领域都面临困境,令环境问题雪上加霜。在这样的一年里,两场国际大会推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的重要方案,或将是一个积极信号。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系统退化降低了大自然吸收温室气体的能力,人们对这一点的认识较以往更加强化。“爱知目标”的许多规划无疾而终,而全新的“昆明-蒙特利尔框架”将是最大的希望所在。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标题为 "Measure for measure"

责编 | 宋平 刘夏

编辑 | 张钊

实习生杨恒瑞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bH_0533

关键词: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