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朋友们,我现在的位置是在西峡县桑坪镇的永乐广场,今天这里正在举行兰花交流大会,我的身后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兰友们。”2月20日,河南省西峡县桑坪镇永乐广场上热闹非凡,每月一次的兰花交流大会在这里举行,面积不大的文化广场上挤满了群众,来自湖北、福建、四川等地的兰花爱好者齐聚一堂,交流着兰花种养经验,在欢声笑语中完成着交易;网红们架起了直播设备,通过镜头向观众们展示“最美”兰花。
西峡县位于伏牛山腹地,以猕猴桃、香菇和山茱萸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是久负盛名的香菇之乡、猕猴桃之乡和山茱萸种植基地。近年来,西峡县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优势,引导鼓励兰花培育种植,为群众新增了一条致富门路。
【资料图】
钻研技术谋出路
桑坪镇是西峡县最早发展兰花种植的乡镇。上世纪末,当地村民就开始关注兰花,“那时候不成规模,主要是以野外采挖为主,也不懂甄别品种,卖的便宜,自己的种植技术还没能得到提升。”该镇岭岗村党支部书记余泽升回忆说。
这种现象很快便得到禁止,该镇加大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人工种植,兰花产业实现了从野生到家养的蜕变。“采挖野生兰花,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犹如涸泽而渔,得不偿失。”余泽升说,很快大伙都在家里种植兰花,没人上山采挖野生的了。
余世钦是桑坪镇北湾村一名村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种植兰花的广阔“钱景”,就开始学习兰花种植,一发不可收拾。“那段时间,我天天就想着学兰花种植技术,隔一段时间就约上几个老乡去别人家里学习,还买了很多兰花种植书籍,摸索钻研,一心想把技术学到手。”提及当初的情形,余世钦滔滔不绝。
从曾经的阳台种植、屋顶种植,到现在的大棚规模种养,短短几年时间,余世钦的兰花种植规模已经发展到1000多盆。2017年,在他的牵头下,村里成立了世钦兰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很快便吸引10多户村民加入。如今,合作社已成了“兰友之家”,大伙平时在一起交流经验,讨论市场,展示精品,成为信息技术集散地。
“我们现在已经建成了10个大棚,打算再建10个,形成规模,打出品牌。”余世钦对合作社未来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
“兰花镇”里话振兴
仓房村的胡友俊也是一名“兰花迷”。今年46岁的他曾经依靠香菇种植致富,2005年在与余世钦聊天时,了解到兰花的“钱景”,便加入进来,每天泡在余世钦家,学技术、看管理,一次次摸索,一点点积累,现在他也成了“行家里手”,种植规模发展到2个大棚3000多盆,近些年他先后参加了湖北随州、洛阳栾川等地的兰花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兰老大”,去年他还带出3名徒弟,“兰老大”变成“兰老师”。在该镇,学技术、比管理、话发展,已经成为兰友们的一种风尚。
桑坪镇的兰花产业声名鹊起,逐渐引起业界关注,每年前来参观学习的兰花爱好者络绎不绝。三门峡市卢氏县的万吉祥每年都要到西峡10余次,每次来他都要到大棚里看看,与兰友们交流经验。“桑坪的兰花品质好,品相好,比别的地方价格便宜,很受兰友们推崇。”万吉祥说。
2019年4月,桑坪镇因势利导,将每月10日定为“兰花交易日”,通过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方式,积极引导合作社、种植户开展集中交易活动,扩大行业知名度,提高兰花影响力。经过几年的发展和打造,桑坪镇的兰花交流会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市场品牌。“每次兰花交流会前,镇上的宾馆酒店都被订满了,街上到处都是外地车辆,非常热闹。”当地群众这样描述以往兰花交流会的盛况。
年轻群体领新潮
在本月兰花交流会上,最引人注意的是那些年轻的新面孔,他们穿梭在各片展区前,取长补短,互相交流,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
1991年出生的常诗是桑坪镇西万沟村一名农村青年,当同龄人外出打工时,他却选择留在村里侍弄兰花,这次交流会他带了5盆兰花。与村里的老种植户不同,他采用的是边播边卖的方式,“家人们,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株兰花名叫‘蒲塘兰’,蒲塘是西峡县一个山村的名字,这种兰花最早在那里培育出来的,喜欢的朋友们可以开始下单了。”直播间里讨论的热火朝天,很快这盆“蒲塘兰”就被一名外地网友抢走了。
在合作社的一号兰花示范园里,岭岗村的刘清华正在耐心地向三位刚入行的“95后”讲授种植管理技巧。“看到这些年轻人加入种兰养兰队伍,我十分高兴,这也说明我们这个产业后继有人。”刘清华说,近两年,年轻人对兰花的热情非常高,每年前来他的兰园参观学习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每次面对年轻的兰友,他都耐心讲解,倾囊相授。
“兰花被誉为花中君子,被视为高洁、典雅的象征,其身上的文化品质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和弘扬。”常诗说出了自己对兰花的理解。
据西峡县兰花协会会长韩花鹏介绍,该县除桑坪镇外,五里桥、石界河、丁河、西坪、回车等乡镇的兰花种植也风生水起,一个遍及全县的新兴产业正在茁壮成长。据不完全统计,该县兰花种植户达500多户,兰花产业总产值估计近亿元,一株株绿色盆栽让偏远山区搭上了绿色致富的“快车道”。(图片由陈思远、刘剑飞授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