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将于今天晚上闭幕,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北京这座“双奥之城”。冬奥会期间,各项赛事精彩上演,冬奥场馆和保障服务也受到国际奥委会和运动员的高度称赞。
在国家游泳中心冬奥会冰壶场馆改造项目“冰立方” ,为全面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赛事期间,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的冰立方项目团队,从场馆建设者转变成场馆保障团队。从“筑梦人”到“守梦人”,他们肩负着重要使命,用无声的付出和努力诠释着奥运精神。
“冰的每一丝变化,都逃不过我的眼睛”
冰立方项目机电总工孙德远是冬奥会运维保障团队场地环境保障组组长,有过三次冰壶赛事和冬奥测试活动保障工作经验的他,在本次冬奥会中成功入选冬奥组委国家游泳中心场馆运行团队,在闭环内全程参与冬奥保障。
冰壶是所有冬奥运动中对冰面质量要求最高、也是最为精细的运动项目,场地环境的温湿度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冰面质量。孙德远的关键工作就是“保冰”。他要确保制冰系统和除湿系统运转正常,确保赛场环境符合比赛要求。
为保证制冰、除湿系统的稳定运行,在赛场上紧张调试的同时,孙德远和运行保障团队采用线上检测和保障人员值守的方式,每小时巡检一次。在上午场比赛开始前,孙德远往往早上6点到达赛场进行保障。有的队伍会在晚间比赛结束后进行场地练习,一直到夜里23点以后,等孙德远调试完数据离开,已经是第二天凌晨。
“有时半夜会醒过来,打开手机再看一遍保障群里的设备运行参数照片,心里才踏实了。”孙德远说。
保障期间,团队每天17个小时的服务保障工作,任务重、时间长,但他认为自己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运动员们的成绩,十分有意义。
16万步步履不停,筑牢保障“最稳防线”
早晨6点的冰立方内,陈彬正在完成他横跨4万平方米、80处场地设施的每日例行巡检,从电动门到无障碍卫生间、从运动员更衣室到屋面膜腔结构都是他的保障范围,开赛以来他的微信步数已经超过16万步。
陈彬是冰立方项目的现场经理,也是冬奥保障团队的建筑设施组组长。在冬奥保障期间,他驻守场馆内的闭环外比赛区域,主要负责场内建筑设施等正常运行。
“比赛大厅是运动员的赛场,场馆建筑设施保障的关键部位就是我的赛场。我们保障团队是一个集体,当任务出现,不管哪个组别,我们都要上。”陈彬说。
2月2日,是冰壶项目首赛日,也是冬奥会的首场比赛,保障组的每个人都格外紧张。当天,陈彬带领组员们一遍遍巡视场馆各项设施,并安排人员定点驻守,脑内不断思索可能遗漏的关键点,确保赛事一切正常。当晚,当观众们欣赏比赛的时候,陈彬则紧盯各保障点的运行情况。最终,随着比赛顺利结束,中国混双冰壶队取得首胜,陈彬悬着的心才放下来,比赛首日保障工作圆满成功。
“每次巡检都像首次一样仔细”
2月9日,冰立方外的制冰机组旁,零下十度的低温下,六七级的冷风像刀子一样嗖嗖地刮过,孙丰辉正在检查设备的运行状况。
冰立方项目电气责任师孙丰辉担任机电保障组组长。他负责室外制冰、除湿机组的正常运行,还要兼顾电力、赛场照明等保障工作。从冰立方改造至今,场馆的这些机电系统已经运转了两年多,质量和运行效果已经过多个赛事活动的测试和检验。
参与维保工作以来,孙丰辉每天都带领组员认真巡视制冰、除湿机组,详细记录设备的每一项运行数据,通过巡查主动发现潜在问题,及时整改。由于冰立方的制冰和除湿机组位于室外,孙丰辉每天都要往返室内外好几次。
“每天每次巡检都要像首次一样仔细,确保万无一失。”孙丰辉说。截至目前,冰立方机电系统运转一切正常“零”故障。
精准完美,完成开幕式“最佳亮相”
项目弱电工程师黄伟担任智能化保障组组长。场馆的楼宇控制系统、消防系统、监控系统、网络、场地扩声系统、LED显示屏系统、升降旗系统、景观照明控制系统等都是他的保障范围,具有保障点位多、标准高、涉及专业广等特点。
2月4日,冬奥会开幕式当晚,为配合开幕式倒计时环节的视觉效果,冰立方景观照明要在这一时段同步变化出“冰壶赛道”的效果。这个环节的最大难度便是“时间校准”。要让冰立方外立面“冰壶模式”的景观照明点亮时间,与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和烟火燃放时间保持同步,短短10秒,需要非常精确的时间计算。为此,黄伟带领团队经过反复试验,最终校正好系统时间。
“冬奥会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窗口,我们的工作代表国家形象,决不能有任何差错。”黄伟说。
当冬奥会开幕式10秒倒计时开始,来自全世界的目光都在聚焦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看到屏幕里绚丽的冰立方景观灯光准确点亮,顺利保障了开幕式的完美效果,我很紧张,也骄傲!因为,冬奥会的开幕式是我们参与完成的!”
冬奥会赛事精彩纷呈,离不开运动员的奋勇拼搏,也同样离不开这些幕后人员的周到服务和精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