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学评估城市“双碳”行动态势,有效构建城市“双碳”治理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1月14日,中国环境记协举办第二十二期环境茶座,邀请业内专家和媒体记者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城市“双碳”行动。本期茶座主题为“争做‘双碳’领跑者,中国城市在行动”,并首次发布中国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指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全国一盘棋”,同时要求“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鼓励主动作为、率先达峰”。
城市为何要争做“双碳”领跑者?如何争当碳减排先行者?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在发言中提到,实施以城市为主体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主要有四点原因:一是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角(占75%);二是城市包括农村和原野,有利于因地制宜布局可再生能源和碳汇基地;三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城市间的GDP竞争已转向GDP与减碳双轨竞争;四是“从下而上”“生成”碳中和体系,与“从上而下”“构成”行业碳中和体系互补协同。
据介绍,自2010年7月开始,国家发改委先后启动三批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探索减排与发展双赢的模式。研究发现,试点城市低碳发展成效高于非试点地区,且越早开展低碳试点的城市减排效果越好。
“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环境是硬约束强支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要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我国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要避免被高碳锁定,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需采取差异化的碳达峰路径。要充分利用现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效配置资源,通过区域协同推动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此外,要把城市气候适应放在与碳中和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表示。
城市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主要聚集地,集聚全球54%的人口以及75%以上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一直是节能降碳和开展各类试点的主战场。
为配合国家“双碳”战略推进,给各地开展双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联合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组成的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指数课题组,开展了中国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指数评价研究,旨在客观评价重点城市在全国“双碳”战略启动后的态势和进展。
首期评价涉及110个重点城市。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在全国率先确认达峰的城市中,北京独占鳌头,同为一线城市的深圳、广州、上海均进入前五名,武汉名列第四。成都、青岛、厦门、天津、南京也进入前10名。在大城市领跑全国的同时,金华、嘉兴、中山等在中等城市中表现较好,南平、玉溪、衢州等小城市也排名靠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室主任阳平坚表示,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区准确把握自身发展定位,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环境禀赋,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梯次有序推进碳达峰。鉴于此,课题组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公开收集数据,对各城市双碳目标制定、能力建设、资源和能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碳排放情况进行赋权打分,以便科学客观地判断各地区的碳达峰碳中和进展和态势。
评价研究发现,“十三五”以来,参评城市在控制碳排放增长方面取得进展,39%的参评城市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出较强的脱钩趋势。但110个参评城市的碳排放平均增速仍高于全国增速估算值。“这意味着作为经济较为发达和人口较多的城市,参评城市在减碳方面总体尚不处于引领地位。”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
此外,部分城市表现出较好的低碳状态,海口、广州、南宁、北京主要在经济社会结构和碳排放水平占优势,成都、福州主要在能源消费、碳排放水平上有优势,深圳、昆明则在碳排放水平上表现突出。
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指数课题组建议各城市对照评价指数中的各个细化指标得分,识别出自身在落实国家“双碳”战略中的优势和短板,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的“双碳”行动目标和方案。 (记者 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