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大基因“火眼”实验室、金域医学“猎鹰号”实验室陆续抵港,全力支援香港抗疫。每逢重要时刻,广东制造总显担当,不仅可以供给终端产品,更能通过完备产业链,短时间大批量提供生产终端产品的设备,甚至生产设备的“母机”。
对广东而言,制造业就是决定经济能否稳中求进的“压舱石”。制造业稳,则大局稳;制造业强,则经济强。
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影响下,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广东筹谋产业发展的逻辑愈发清晰,那便是善用“守”“创”之道,在坚守制造业立省不动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着力强链延链补链,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让广东制造基石更稳,韧性更强,并不断跃向高端。
土地“加减法”
资源越紧越要为制造业留足空间
年初以来,东莞启动16个连片更新片区,总面积达2.07万亩;中山打响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攻坚战;南海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顺德将确保111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总量只增不减。
昔日的广东“四小虎”,当下广东制造的“急先锋”,为何不约而同都跟土地较上了劲?
究其背后是土地资源已成为硬约束: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尤其是珠三角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多已超过国际公认的30%警戒线,深圳等市甚至已达50%,企业“用地难”、项目“落地难”不断凸显,随之而来的则是制造业企业刚性成本上涨,继而或将引发规模性外迁风险。
外部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内部资源空间日益逼仄,广东该怎么办?
越是此刻,越要保持战略定力。于广东而言,就是要持之以恒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首要便是想方设法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留足空间,而这也是“四小虎”向低效用地“开战”的初衷所在。
寸土寸金的深圳,用两年时间整备出45平方公里产业空间,还将打造“两个百平方公里级”的产业空间,推动从“项目等空间”到“空间等项目”转变。
工业立区的顺德,五年前把村级工业园改造作为“头号工程”来抓,数年下来累计腾出超8.9万亩发展空间,工业总产值2021年达11421.6亿元,成为全国首个万亿工业强区。
深圳市委、市政府曾公开承诺,只要是高科技、高成长型的企业和项目,深圳一定有地可落。这种信心和决心,同样适用于广东全省。在过去一年,广东扎实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已腾出超万亩土地空间。
202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提出,深入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攻坚战,聚焦“工业改工业”,强化产业用地保障。
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向心力”的存在使得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集聚能够导致收益递增。
从去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在珠海、汕头、佛山、中山、江门、湛江、肇庆等地布局建设若干大型产业集聚区,目的就是要打造高水平产业发展平台,通过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加快建设高水平产业空间。
如果说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是存量空间挖潜,那么布局大型产业集聚区,就是拓展更高水平增量空间。有了更加广阔优质的发展空间,广东制造的根基才能扎得更深更稳,广东经济这棵参天大树才能更加枝繁叶茂、无惧风雨。
被动到主动
倒逼加快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
虎年开春,香港第五轮疫情形势陡然严峻。广东企业快速响应助港抗疫,背后是生物医药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全面提升。
广东以制造业立省,产业链供应链是关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交织,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重大冲击,多国生产供应中断或停摆,中国亦难以独善其身。
这对广东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经济外向度高,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中断影响生产运转:“缺芯缺柜”,机器设备买不到,技术人员进不来……但形势不等人,与其等待不如自救:政府与市场联手,省级与部分地市政府建立“链长制”,政府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推动化解“缺芯”等困难。产业链上下游也迅速行动起来,加强信息沟通,寻求本土替代,联合技术攻关,共渡难关。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越是危难时,越能考验经济的韧性:广东产业体系完备,产业基础好,关联性、耦合度强,外来冲击反而激发出产业的强劲韧性,在补链强链控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一批国产替代技术和产品实现爆发式增长:2021年广东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3%、56.5%。
在这一过程中,一批链主和龙头企业化危为机、逆势而上,成功实现跨越式增长:迈瑞医疗成为全球呼吸机“一哥”;华大基因、金域医学等完成全球最大通量的核酸检测。
同时,一批重点产业正在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的产业链生态。日前,比亚迪全球第7万台纯电动客车正式下线,其新能源汽车1月份销量同比劲增367.6%。以比亚迪、小鹏汽车、广汽为代表的广东车企加快抢占造车“新版图”,宁德时代选址肇庆建设华南地区最大的锂电池制造基地,广东已初步建立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
“与经济格局的变化相一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不同国别企业的重要性也随之发生变化,来自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的行业领先企业的影响力正逐步增加。”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昌文指出。
化压力为动力
以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在争当全球产业高地的赛道上,当科技创新被扼住咽喉,也就卡住了一个经济体向前跃升的通道。
近年来,美国单方面挑起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国中兴、华为、大疆等高新技术企业施以无理打压。
面对外部压力,广东深刻感受到,关键核心技术等不到、要不来,必须把外部压力转化为自主创新的动力。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看来,制造业核心能力是一国参与全球制造业竞争的独特资源和能力,且不可能是任何国家制造业核心能力的简单迁移和复合。
对广东而言,就是要以科技自立自强,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其中,最为突出的体现便是芯片争夺战。美国打压与多重不利因素叠加,“缺芯”风暴席卷全球,广东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产业受到较大冲击。
为此,广东大力实施“广东强芯”工程,推动设立总规模达千亿级的六大投资基金,加快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
粤芯半导体总裁及首席执行官陈卫表示,粤芯抓住全球芯片市场缺货机遇,模拟成熟制程产能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去年出货量同比增长超168%。
事实证明,广东要想有效应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和三重压力,关键还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不断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长足发展,广东培育起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创新要素活跃的制造业产业链,推动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预计2021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超过3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14%;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第一。
着眼未来,广东正不断强化国家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粤企“千军万马齐创新”,集聚建设制造强省的“第一动力”。
百年变局推动世界格局深刻调整,机遇与挑战并存,广东只有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赢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机,方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