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 首席评论员 温献伟
卖了10万单的“丹东草莓”,实则产自1500公里外的江苏?日前微博大V“滤镜粉碎机”的一则视频,揭开了福瑞达、果味颂等部分电商水果卖家的草莓“调包术”。商家宣称售卖的是“丹东草莓”,实则以“分仓发货”的名义由江苏草莓代销商组织货源代发。
走红网络的“丹东草莓”,被誉为“草莓界的爱马仕”。江苏一些草莓代销商借机“傍名牌”“蹭热度”,无非是看中了其中的巨大利益。据报道,江苏草莓成本只有丹东草莓的一半,售价却和网红草莓持平,赚取可观利润自然不在话下。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如今,骗局被揭穿,江苏某些代销商的无良行为导致当地草莓饱受质疑,乃至面临滞销,这就是急功近利、坑骗市场所付出的代价。
从一颗小小草莓之中看到巨大“商机”,从一个侧面来讲,表明“江苏草莓”也有着一颗“网红”之心。只是,与其费尽心机、瞒天过海地欺骗消费者,大肆牟取不当利益,当地何如因地制宜,花力气、下功夫培育自己的拳头产品?农产品要想占领市场,赢得消费者青睐,具有高度的自身专属特性才是硬核实力。当前,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很多地方都将发展特色农产品作为一大抓手,不少富有特色的农产品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靓丽名片,更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由此看来,农产品“傍名牌”现象不仅是地方发展的一种短视,更是一种搅乱市场涉嫌违法的行为,江苏当地监管部门应该及时出手,叫停这一做法并给予相关处罚。
当然,在这起事件中,问题的板子也不应完全打在江苏方面。特色农产品尤其是知名特色农产品,是心血和智慧的结晶,重在培育,更重在保护。但据报道,江苏发货的假冒“丹东草莓”确实获得了丹东相关种植户的授权。这其中,尽管丹东某些种植户获得了经济利益,看似市场行为,合情合理,但客观上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导致授权遭到滥用,成为一种掩人耳目的旗号,造成江苏当地的假冒草莓泛滥市场。这也为丹东当地政府部门提了一个醒,如何尽快形成共识,建立农产品品牌保护机制,从整体上为网红草莓设置“傍名牌”“蹭热度”的防火墙,亡羊补牢,修复品牌,当地政府部门需要赶快付诸行动,及时止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