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北京将发展医务社会工作 预计2025年将实现医务社工全覆盖

2020-10-27 08:35:36 中国新闻网
A+ A-

为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北京将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帮助患者及家属预防、缓解和解决因疾病所导致的情绪、心理和社会问题。今年,北京在部分综合性医院和儿科、精神卫生、肿瘤、康复等专科医院等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到2025年实现全市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全覆盖。这是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26日介绍的。

明确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岗位设置等

医务社工身穿白大褂穿梭在医院,但不是医生,也不同于医院里的志愿者。那么,他们是干什么的,如何开展工作?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北京市教委、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门,于近日印发了《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

高小俊表示,《意见》明确了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岗位设置、人才来源、专业人才的晋升渠道、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以及其发展的保障机制等重点内容:

——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心理-社会支持、社会资源整合、医患关系调适、志愿者管理、社区健康服务等。

——岗位设置方面,要求各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会工作岗位;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设立医务社会工作部门或二级科室;公共卫生机构可探索设立医务社会工作岗位。

——人才来源方面,鼓励各医疗机构通过社会招聘、部门转岗、购买服务等方式配置专职医务社会工作者,积极通过招募或项目合作等方式,引导社会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参与医务社会工作,补充和壮大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晋升渠道方面,医务社工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与专业技术职称对应关系。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聘任相应级别专业技术职务。

——人才培养方面,从完善继续教育、建立实习基地、完善督导体系、鼓励实务研究等方面,加快培养一批适合卫生健康需求的复合型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发展保障机制方面,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协同配合机制、医务社会工作多元投入保障机制、社会力量参与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与医疗团队、志愿团队协作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目前,我院有专职医务社工3人,服务覆盖18个临床科室,每年服务患儿超过1万人次。”首都儿科研究所党委书记刘中勋表示,该院医务社工协助患儿及家长解决对疾病的恐慌、对医院环境的不适等问题,提供个案和小组服务。同时,医务社工还链接社会资源,提升医院人文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他称,首都儿研所实施“医务社工+志愿者”的管理模式,医务社工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策划志愿服务项目,并有针对性设计志愿服务计划和岗位,对服务过程进行督导,延伸了志愿服务内涵,提升了志愿服务的专业化、项目化水平。

清华长庚医院医务社工部部长张蕾表示,该院建院之初即设立专门的医务社工部门和岗位,现已形成个案服务、病友团体、社服基金、社区服务、志愿服务五大业务版块。医务社工经由临床医师或护理人员转介,与有特殊需求的患者建立联系,协助患者梳理家庭支持系统、提供情绪疏导和情感支持,链接社会资源(比如众筹平台、基金会等)协助解决经济问题等。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疾病康复中心主任程嘉也指出,传统的门诊和住院医疗服务更多地关注患者的症状,难以促进患者的精神康复,而医务社工所持有的价值观、理论与技能,则可以与医疗团队合作,促进患者精神康复。

2025年实现全市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全覆盖

根据《意见》提出,2020年,北京市将在部分综合性医院和儿科、精神卫生、肿瘤、康复等专科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到2022年,逐步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会工作岗位,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会工作部门,配备专职医务社会工作者。

到2025年,实现全市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全覆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需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公众普遍认同。公共卫生机构探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形成可推广模式。

高小俊指出,下一步,北京将逐步破除医务社工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精心培育医务社会工作科学发展,不断适应民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这也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现实需要,是彰显医学人文的重要举措。(完)

责任编辑:bH_03116

关键词: 医疗服务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