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引发社会各界持续关注。《“双减”意见》的出台,犹如一颗石子,激起了教育界片片涟漪。有赞叹的,也有担忧的,甚至有人担心到头来又是“一纸空文”“一阵风”。笔者以为,要想有效落实“双减”任务,还要从“四加强”措施出发,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双减”任务落地落实。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
对于此次“双减”政策目标,家长、教师两大群体都多少有点焦虑。家长对“双减”特别是对作业的“减少时长”“控制总量”是不是“买帐”,是不是会出现新的“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如有的家长“众筹私教”,一起高价聘请教师给孩子补课。有的教师变身“高端家政”,“挂羊头卖狗肉”违规提供校外培训服务。所以,要确保“双减”目标落地取得实效,要在宣传引导上下功夫,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以多种形式解读新政,用家长和教师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时势,增进家长和教师对“双减”的理解和认同,尽量做到家喻户晓,把“双减”政策讲清讲透,减轻他们的心理焦虑,帮助他们卸掉心理负担,这样才能在源头上确保“双减”政策的生根。
二是加强经费保障。
“双减”新政再次对“课后服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以往的实践看,课后托管虽然有效解决了“三点半”“四点半”难题,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并且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和相关人员的经费补助含糊其辞。根据“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的新要求,课后服务成本显然要明显增加。因此,又必要建立省级政府统筹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要增加地方政府对课后服务的专项奖励性绩效工资预算和校外人员劳务费预算,尽量不要一个设区市出现几种收费标准。省级政府要制定好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明确相关标准,采取财政补贴,确保经费到位。只有在得到基本的财政保障下,学校才放心配足配齐教师,“5+2”的课后托管、寒暑期学校托管,才能真正成为家长放心、教师志愿、学生受益的民心工程。
三是加强校外管理。
有些家长会问,学校“减”了,校外能不能“减”?这是一个大问题。校外管理包括家庭教育管理和社会培训机构两大主体,这两个都不能忽视,两个都必须管住。如果有条件的社区,在寒暑假还要发挥社区的资源优势,把社区教育作为校外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实现家校社的有机协同配合。当然,适当作业、家务劳动、体育锻炼等,必须成为家庭“作业”的主体。在校内和家庭“吃饱”“吃好”之后,“作业”丰富了,孩子也就没有时间去上“学科类培训班”了,参加校外培训需求自然就会减少。其实,校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双减”政策已经堵住校外培训机构法定休息日开展学科补习的大门,让家长无“旁门”可入,这才是有利于解决“校内减、校外补”怪圈的治本之策。
四是加强监管督查。无论是调查数据显示,还是亲身实地感触,我们都不难发现,如今校外培训机构可谓是“开枝散叶、遍地开花”。其中,又以一些处于监管“真空地带”“名不见经传”的地下培训市场,这些也真正成为了“双减”政策落地的“拦路虎”。因此,要形成部门联合监管督查,共同发力,协调配合,这样才能对校外培训机构形成强大的震慑。同时,在实际督查中,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明查暗访、实地核查等方式,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做到直奔主题、直插现场、不留死角、不走过场。对检查中发现存在问题,相关部门各负其责,要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罚。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更要切实负起责任,不断强化监管力度,把触角伸向基层、走向乡村,真正做到应排尽排、应查尽查,只有依法依规打掉违规经营的“地上地下”培训市场,才能确保“双减”政策的顺利推行。
“双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看似关乎的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问题,实则是教育结构的深层次巨大变革和综合治理。只有久久为功,聚焦关键环节,步步稳妥推进,这样才能促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才能实现群众满意、学生减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