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高考制度、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是“双减”政策有效落地的两大基石。相对而言,校内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有章可循,实操层面容易一些,中高考制度改革则牵一发动全身,错综复杂,难度系数较高。不过,鉴于中高考对于基础教育导向作用尤为明显,笔者认为,当前应在稳中求进的前提下,先行针对其中的一些局部问题,小切口介入改进,以助推“双减”落地生效。比如,适当优化中高考过程中存在的超纲考试问题。
前段时间,有网友评论:如果现在考试每个年级全国统一卷,全部按照课程标准来考,课外培训机构和补课全部结束。你们以为补课家长傻?全是在应付越来越难的考试。许多考试内容的深度根本和老师课内授课没什么关系。超标、超纲、无限拔高才是现在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
这位网友的观点,在表述上虽然有些情绪化,有些片面,却也不无道理。毋庸讳言,基于反拨效应,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行为,大都为中考高考指挥棒所牵引,中考、高考指向哪里,教育教学打向哪里。这是基础教育的底层逻辑,强大到不以任何人、任何部门的意志为转移。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所有的治理措施,都终将事倍功半,甚至不了了之。因此,以系统思维全面审视中高考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进而予以调整优化,之后,以需求端的变化反向推动供给端因势利导,才能真正推动“双减”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毫无疑问,从逻辑层面看,整治超纲超标教学行为,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培训负担的重要着力点,可是,当前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在具体的治理路径选择上,却有待改进。校内校外双管齐下,强力摁住供给端,尤其是严格约束校外培训机构,从而给超纲超前教学拴上缰绳套上笼头,诸如此类措施,当然会有一些成效,但就整体而言,这仍属于治标之举。笔者认为,减轻学生负担,治理超纲超标教学问题,目前来说,至为关键的是优化存在于中考、高考过程中的一些超纲考试问题,通过超纲考试的优化改进,进而反拨超纲教学行为,这样,可能较为有效。
当前中考、高考中存在的超纲问题,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内置型的,如英语、语文学科,超纲内容内置于中高考试卷之中;一是外挂型的,如数理化学科高考,超纲内容主要外挂于五大一些奥赛之中,而在一些招录政策中,对奥赛成绩往往又设有一定要求。这些超纲考试的现实存在,对中小学阶段教与学的影响之大,绝对不容低估。
譬如英语。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高三年级必修课程词汇要求是2000-2100个单词,选择性必修是3000-3200个,选修(提高类)是4000-4200个。目前全国大多省市对于高考英语词汇的整体要求,主要是参照选择性必修课程标准。但问题是,在高考试卷中往往会有少量超纲词汇,一般占比1%左右,也有个别省市自主命题占比要稍高一些。可以说,为了高考中1%的超纲词汇,大多学生要进行十倍以上的超纲词汇学习积累。因为,考试中一个单词成为拦路虎,造成阅读理解有误,就可能导致几分之差,对于分分必争的高考而言,这是考生不能承受之重。现在很多高中生进入大学之后,能够直接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和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超纲学习,可以说是密切相关。
英语的学习压力,在超纲词汇之外,还有试卷题源的开放性所致。据媒体报道,上海2019年春季英语科目考试,听力题来自美剧《生活大爆炸》,填空题出自《纽约时报》2018年的新闻报道,完形填空出自英国《卫报》2017年的新闻报道,阅读理解来自《金融时报》,概要写作源自美国环保署网站的一篇报道。据《现代教育报》报道,2020年北京高考英语试题所用素材均来自外文期刊。
笔者认为,治理超纲考试,当前的重点是内置型超纲,其中重中之重又是英语学科。这些年来,从一线城市到四五线小县城,泛滥成灾的学科类教培机构中,几乎有一半是英语培训。当然,那些参加英语培训的学生,的确有一部分是为将来出国留学作准备,但是,大多数还是为了应付中考、高考,或者小升初的各种隐性筛选。因此,治理英语超纲考试,对于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极为重要,而在当下的中高考体系之中,治理措施其实简单,就是把英语中高考严格限定在国家课标范围内,题源可以开放,词汇绝不超纲。当然,最好是题源开放也有所限制,避免过于生涩的类型文本。至于语文超纲问题,可以允许,但是要有方向性,比如明确超纲范围是唐诗宋词,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
作为遴选理工科拔尖人才的有效机制,奥赛自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在亟须科技强国的历史背景下,这一高考政策尤为重要。更何况,在高中阶段参加五大奥赛的学生,基本集中在学习成绩相对靠前的头部学生之中,据笔者了解,即使在一些整体教学水平较高的县中,参加奥赛的学生占比也不过20%左右,它所带来的学习压力,不会波及所有学生。
综上可知,治理超纲考试,对于推动“双减”有效实施,真正实现减轻学生负担的预期目标,十分必要。可是,处理任何事情,方向正确之外,还要方案可行,因此,在超纲考试的具体治理方面,必须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类型,区别对待,不可一概而论。(作者为教育研究者)
(陆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