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大龄”考研生走进公众视野 高等教育不只属于年轻人

2022-01-12 19:51:43 中国青年报
A+ A-

来,大龄考研又成了热点议题。在社交媒体上,一个女孩写下母亲45岁考研上岸的故事,引发网友关注。与此同时,一些“大龄”考研生也走进公众视野。

对此,有网友觉得生活本就不易,中年人这是在加剧内卷,跟年轻人抢研究生名额;有人则觉得这位母亲很励志,是独立的典范,人就该不服输、不服老,有梦就去追。

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面临的挑战不再是能不能上大学,而是千万量级的大学本科生在毕业后如何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同样令人惊叹的是,2017年,参加研究生统考的考生就已突破200万人,报考2022年入学的研究生考生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460余万人。

而在如此巨量的考生当中,一些“大龄”考生参加考试并被成功录取,说明我们的社会正越来越多元化,人们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途径也早已不再局限于二三十年前“一考定终身”的狭隘认知中了。

有人说,研究生需要年富力强,这样才能心无旁骛地做实验、刷文献、发文章。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笔者曾于北美求学6年,历经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彼时常常为身旁或两鬓斑白、或儿女已入读高中的同学所震撼。在读研期间,同学中常有已经事业有成的中年人,他们有的是为提高职业生涯的天花板,有的则只为追梦而报考就读研究生。一位年50岁的同学,与20多岁的竞争者们一样,经历了颇有难度的GRE考试,准备了详尽的申请材料并最终获得了东亚区域研究专业的录取。在一门中国科技史的博士研讨课上,我还遇到了一位年纪比教授还要大的“大龄同学”,他一边打工一边读博,怀揣研究清史的梦想继续求学。

和20岁出头的年轻人比起来,大龄研究生常常有着更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历,更加笃定清晰的研究方向,以及更强大的抗压能力。此外,许多工作多年的职场人,在面对飞速变化的行业时可能发现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不足,希望能更加系统地进行学,对某个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带着这样的目标重返高校读研的职场人,往往还会把研究的结果带回职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诚然,放眼全球的高等教育机构,正在攻读研究生的大龄乃至高龄学生并不是多数。但是,能够给予他们机会报考并最终录取的地方,往往拥有更活跃的经济发展,更可爱的学术氛围,更包容的社会环境。

因此,我在“大龄考研”这个事情中看到的,是中国人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底气去突破限制,去追求自我价值的提高。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被年龄、别、身份禁锢,为知识、为理想、为更好的台、为能创造更高价值的工作去学提高的时候,个体的微光就会汇聚成群体的力量,进而拓宽社会的维度,促进社会的流动,释放更多的机会。

社会对待教育与学的态度,也应当放下关于年龄的固有成见。教育与学不仅是年轻人的“专利”,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必须的。在不断革新的社会中,终身学是让人保持竞争力和清醒头脑的方式,也是人之为人的巨大乐趣。

2005年,金庸先生在81岁高龄时获得剑桥大学荣誉博士的情况下,还能按部就班申请剑桥大学的硕士,并于2006年完成硕士论文,2007年获得哲学硕士学位。老人家这还嫌不过瘾,于2010年完成博士论文《唐代盛世继承皇位制度》,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耄耋之年的金庸先生尚能有如此活力,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45岁的母亲读研,又有什么不妥呢?(权奇也)

责任编辑:bH_03116

关键词: 公众视野 高等教育 考研生 年轻人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