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获悉,经过多年研究攻关,我国科学家突破了自然光合固碳、固氮系统利用太阳能、反应速度缓慢的局限,突破了天然蛋白质植物合成的时空限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创造了22秒工业化一步生物合成蛋白质获得率最高85%的世界奇迹,并已形成万吨级的工业生产能力。
访问:
阿里云11.11上云狂欢节活动大厅
2021年天猫双11红包京东双十一"头号京贴"领取入口
据介绍,在自然界,起始蛋白质的天然合成一般要在植物或者植物体内具有固氮功能的特定微生物体内,在自然光合作用下形成碳水化合物的糖类,再经过三羧酸循环途径多个环节复杂的生物转换与酶促反应,形成蛋白质合成需要的必须氨基酸,进而合成为蛋白质,涉及复杂的遗传表达、生化合成、生理调控等生命过程。长期以来国际学术界认为,在人工条件下,利用天然存在的一氧化碳和氮源(氨)大规模生物合成蛋白质,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和对生命现象认知的革命性的前沿科学与技术,如今这一梦幻般的颠覆性技术被中国的科学家团队率先突破,不仅突破,还形成了万吨级的工业生产能力,开辟了工业化生产优质蛋白质的新纪元,将引起一场颠覆性的产业革命。
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长戴小枫告诉记者,中国农科院饲料所与北京首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强强联合,“无中生有”制造出了新型饲料蛋白资源乙醇梭菌蛋白,将无机的氮和碳转化为有机的氮和碳,是一种颠覆传统天然蛋白质生产的模式,在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实现了从0 到1的自主创新,为大豆蛋白饲料产业提供了国之利器,同时也为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和工业流程的绿色再造提供了国之重器,如果能在我国所有的钢铁企业、煤电厂、石化企业和煤炭加工厂应用,将是一场人类对碳循环、碳利用、碳捕集有效促进的碳革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战略意义重大。
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项目首席科学家薛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工业化生产1000万吨乙醇梭菌蛋白(蛋白含量83%)计算,相当于2800万吨进口大豆(蛋白含量30%)当量,开辟了一条低成本非传统动植物资源生产优质饲料蛋白质的新途径,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亿吨,节省耕地10亿亩(以平均亩产大豆300斤计),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