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出台后,学生的起跑线在哪里?未来的赛道又在哪里?
家长在思考下一步行动前,不妨冷静下来,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意义。2017年,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营养学会等单位联合编写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发布。该报告指出,我国儿童肥胖率不断攀升,目前主要大城市0至7岁儿童肥胖率约为4.3%,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率由2.1%增至12.2%,肥胖率由0.5%增至7.3%。研究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患病率已超60%。《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数据显示,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三成,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近四成。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心灵的唤醒、品格的塑造,而不是培养自理能力差的“考试机器”。
二年级的琪琪(化名)在每次社区活动中,总是躲在角落,默默低着头,眼神飘忽、闪躲,说话声音非常轻。在一次团体沙盘活动中,其他孩子好奇地摆弄着沙具,琪琪安静地待在一边,等待其他小朋友挑选完毕之后,才拿起一个女孩沙具,放在小房子里。紧闭的门窗,房子里的小女孩,似乎成了琪琪的内心写照。经过访谈,我了解到,琪琪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暂时由姑姑抚养,姑姑性格泼辣,非常关注孩子的成绩,几乎不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除了琪琪以外,那些随父母进城务工的流动儿童,由祖辈照看的留守儿童,残疾人家庭、低保家庭的儿童,如何不在“双减”中掉队,不单单是对孩子的考验,也是对家庭教育的考验。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青少年服务的社工,我建议家长这样做:首先,调整认知,不以分数“论英雄”,而用综合视角看待孩子成长,相较于分数,思维、情绪、社交能力、习惯等的培养对于孩子未来在社会立足更为重要;其次,家长要调整情绪,事关孩子的未来,家长产生焦虑情绪是正常的,但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排解,避免不良情绪蔓延;最后,家长要调整行为,“双减”对陪伴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家长不仅要关注儿童发展,还要注重学习陪伴技能,更要以身作则,不做电子产品的“工具人”。
陪伴孩子、爱孩子,不是凭心情、凭主观的期待就能做好的事,家长要懂孩子、懂方法,才能让陪伴变得温馨愉快。(李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