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记者从湖北省非医用防护用品质量分析会上了解到,自今年3月开展非医用防护用品执法专项行动以来,湖北省纤维检验局检查非医用防护用品生产销售企业58家(其中生产企业51家、销售企业7家,含药店、批发部、超市等),抽查包括一次性防护口罩、过滤式防尘口罩、一次性无纺布口罩、熔喷法非织造布、纺粘热轧法非织造布等在内的非医用防护用品样品20批次,检查非医用防护口罩177.155万只、非织造布19.849吨。对抽检不合格的产品及企业,查办案件4起,责令改正6起,没收不合格非医用口罩71.62万只。
湖北省纤维检验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非医用防护用品主要不合格项有产品标识、基本要求、外观检查、制造商应提供的信息、口罩带及口罩带与口罩体连接点处的断裂强力、过滤效率等,不符合GB 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GB/T32610-2016《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等两项国家标准要求。
其中,过滤效率不合格可能导致口罩不能有效过滤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如细菌、粉尘等),极大地增加了使用者患病或传染的风险;口罩带与口罩体连接点处的断裂强力不合格,使得消费者佩戴口罩时容易脱落,影响正常使用;产品标识标注不清给了部分制售企业“浑水摸鱼”的机会,将非医用口罩与医用口罩混为一谈,误导消费者。
近期,多地相继出现了新冠肺炎确诊本土病例,按需购买并正确佩戴好适合自己的口罩依然是大众“必修课”。湖北省纤维检验局执法人员介绍了口罩辨别和选择的方法,并提醒广大消费者:甄选口罩须“四看”。
一看口罩产品类型。纸口罩、活性炭口罩、棉布口罩、海绵口罩……这些口罩因材质不够致密,预防感染的效果有限。不过,它们也有“用武之地”,按照国务院发布的《不同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口罩选择和使用技术指引》,居家室内活动、散居居民;户外活动者(包括空旷场所/场地的儿童、学生);通风良好工作场所工作者都属于低风险暴露人员。居家、通风良好和人员密度低的场所也可不佩戴口罩,可视情选用非医用口罩,如棉纱、活性炭和海绵等口罩具有一定防护效果,也有降低咳嗽、喷嚏和说话等产生的飞沫播散的作用。
二看产品本身。口罩防护效果好不好,关键看中间那层“熔喷布”。部分劣质口罩中要么未使用熔喷布,薄纱一般材料轻扯即破,缺失了主要的防护作用;要么使用未经过驻极(一种能够增强过滤材料对微粒的捕获能力,提升过滤性的工艺)的材料,或者因为驻极技术不过关、存放时间过久等原因导致电荷大量消散、口罩防护性能不达标。
三看口罩资质。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这些口罩在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即可查询到资质。通常较为正规的医用外科口罩外包装上都会标注产品注册号。编号规则通常为:X械注准(X是各个省份的简称,如鄂、浙、粤之类的)+注册年份+264(表示属于二类医疗器械64分类)+编号。而3M 、N95/KN95系列口罩,可以通过公众号查询防伪码验证真伪。
四看包装。选购口罩时,最直观的方法是查看包装情况:整体包装是否完整、整洁,是否标示产品标准、生产产品注册号,包装上商标、使用说明的字体印刷是否清晰、布局是否美观。例如,医用外科口罩最小包装应有清晰的中文标志,标志至少应包括:产品名称、生产日期和(或)批号、制造商名称及联系方式、执行标准号、产品注册证号、使用说明、贮存条件、 “一次性使用”字样或符号,如为灭菌产品应有相应的灭菌标志,并应注明所用的灭菌方法及灭菌有效期等。(何金城记者吴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