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齐鲁大地巧绘“文化宜居图” 重传承遗产保护有亮点

2021-10-22 09:15:42 中国文化报
A+ A-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的文化获得感强不强,决定着山东文化强省的口号实不实。为增强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保障文化民生,过去几年,山东踏踏实实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如今,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实现标准化、均等化,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队伍、活动、投入得到保障;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发展富有成效,其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作用充分发挥;通过培育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开发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齐鲁民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十四五”开局之年,一幅秀美多彩的“文化宜居图”正在齐鲁大地徐徐展开。

强阵地,群众文化有品牌

10月12日,在威海荣成市大鱼岛村,七八位老人正聚在一起,人手一件乐器操练着乐曲《我和我的祖国》。小提琴演奏员刘安庆是组织者和带头人。

“我年轻时也是打鱼的一把好手。干了半辈子现在干不动了,跟几个老伙计开始玩乐器。”刘安庆说,一个偶然的机会,荣成市文化馆的业务干部到村里培训舞蹈学员。得知村民也有爱好乐器的,就邀请大家到市文化馆参加培训。一来二去,村里几位老人决定建一个夕阳红音乐组,定期排练。荣成市文化馆的业务干部一年能到村里好几趟,专门“检查”音乐组的练成果。

加强乡村治理,文化大有可为。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对于丰富基层民众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年来,山东加强资源整合,综合用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惠民消费季、文艺汇演展演、“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等台载体,把更多优秀的戏曲、图书、文艺演出送到农民中间。打造品牌是山东各地推动群众文化工作升级的法宝。

随着时代的发展,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发迫切。传统的文艺演出等惠民形式如果仅满足于“蜻蜓点水”,就不能持续产生带动效应。最两年,山东省文化馆针对乡村新时代群众文化需求,以全民艺术普及为目标,推出了“百姓大舞台”展演、“蓓蕾艺术工作站”培训等惠民品牌。馆内业务骨干一年中1/3以上的时间要到全省乡村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更广层面上,山东深入开展“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活动,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农村倾斜。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创新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办法,引入竞争机制,以奖代补,激发各类文艺院团、演出机构、演出场所发展活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重传承,遗产保护有亮点

今年“十一”,在外工作多年的梁会利回到家乡潍坊昌邑市柳疃镇。让他惊讶的是,附几个村庄陆续建起居民楼,且镇上涌现了一批乡村博物馆。孩子由老人带着,用了3天时间才逛了一半数量的博物馆。

这几年,柳疃镇依托深厚的丝绸历史文化,启动乡村记忆工程,打造了以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柳疃镇史馆、潍坊(昌邑)侨史馆等为代表的乡村博物馆群。同时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建设乡村博物馆72个,成为昌邑市唯一一个村村都有乡村博物馆的镇。柳疃镇党委书记刘广杰说,这些乡村博物馆展现了柳疃的历史文化、村庄特色、农耕文明等,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成为镇上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革命文物是老区记忆的根,沂蒙精神是沂蒙大地的魂。临沂市坚持政府主导,用好市场化手段,实施“文物+”行动,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红色旅游火起来,带动沂蒙乡村富起来。比如,临沂市蒙阴县百花峪、百泉峪两个村依托沂蒙山红色景区,积极发展乡村红色游,户均年收入达15万元。

过去几年,山东实施传统文化乡镇、传统村落及传统建筑维修、保护和利用工程,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分批次开展重点保护项目规划、设计、修复和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民居、古树名木保护。同时,全省有计划地保护传承传统美术、戏剧、曲艺、民间舞蹈、杂技和民间传说等非遗,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其他文化遗产持有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加大对农村历史街区、传统民居院落和生产生活民俗的挖掘保护,把乡村文化保护传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

山东提出,到2022年,在全省建设1000个乡村记忆村落(街区)、1万个乡村记忆民居,使乡村成为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文化之乡、精神家园。

(记者 苏 锐)

责任编辑:bH_03116

关键词: 重传承 遗产保护 有亮点 齐鲁大地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