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生态文明论坛主题四——“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保护修复”论坛上,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发布了《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其中包含18个案例。
据悉,这些案例是从相关部委、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公益组织等单位推荐的127个案例中遴选而出,兼顾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生态问题的典型性、修复手段和方法的综合性,体现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治理为河南省唯一入选案例。
据了解,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最西部,总面积15160公顷,森林覆盖率81.2%,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也是黄河中游重要生态保护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同时,小秦岭是我国重要的金矿床密集区,也是全国第二大黄金生产基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持续的黄金开采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
针对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多年金矿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近年来,当地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提升措施,累计投资2.1亿元,撤销11家矿山企业矿权,关闭封堵矿山坑口1017个,拆除矿山设施1.45万个,固定矿渣2002万吨,清运矿渣584万吨,渣坡覆土70.9万立方米,栽植苗木80.7万株,撒播草种1.46万公斤,修复矿山环境面积2150亩。
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解决了小秦岭矿区复杂立地条件下生态修复难题,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显著增多,水体明显好转,空气质量越来越好,各矿山企业在地方政府主导下转型发展,当地工、农业产值年增加10亿元以上,实现了小秦岭保护区生态环境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大河报记者 房琳 闾斌)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