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赋能产业发展。发挥优势项目带动作用。利用东津渡教育康养度假区的产业优势和品牌影响力,通过夜游项目激活城市经济,叫响“天下黄河·东津渡”文化品牌。打造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产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宜居、宜业、宜文、宜游“四宜兼具”的城郊融合发展项目,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改造样板示范作用。借助张家夹河村改造样板作用,建设东津渡创新创业基地,配套法律、财务、物业等服务队伍,打造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三全”服务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精准服务。
生态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实施“品牌强农”战略。以“农旅融合、创优品牌”为理念,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以“采摘+观光+销售”模式发展现代农业,通过举办采摘节庆、搭建网络销售平台等形式,有效提升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一批湿地修复保护工程、生态防护林建设项目和沿黄乡村提升改造项目,逐步实现环境效益、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支持鼓励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健康发展,综合谋划旅游产业和农业资源分布,实现深度融合,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明创建,打造宜居街道。常态化开展城镇街区容貌综合整治行动。以工作区、社区为单位,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实施环卫保洁无缝隙全覆盖工程。推进垃圾源头减量,提升垃圾终端处置能力,全力推进59个行政村、9个城市社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长效化落实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制。以社区为“块”,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链条”,推动志愿服务向制度化、全民化发展,全面铺开“创建文明城市”志愿活动,充分发挥各类志愿者作用,积极劝导不文明行为,引导群众改陋习、讲文明、树新风,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增添环保力量。
基层治理,解决民生需求。构筑多方参与的治理格局。建立以“网格党支部+共驻共建单位+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志愿服务队”为主的“五位一体”工作新模式,在职党员于每月主题党日走进社区,亮身份、做承诺、领项目,共驻共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党建、社区建设,让基层网格红旗招展,焕发着生机与活力。搭建多元共治的矛盾纠纷化解平台。以利津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平台,设立矛盾纠纷联动调处工作室。建立联调工作机制,组织街道网格中心、司法所、信访办派出所、法院等部门及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参与矛盾纠纷联防联调工作。结合法律顾问制度,引导群众依法理性反映诉求。同时,选聘130名专职网格员担任村级人民调解员,实现了矛盾纠纷就近就地化解、源头化解。
医疗康养,护航百姓健康。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总院跟岗进修,组织13名乡医参与“千名乡医学中医”行动,到总院理疗科学习中医适宜技术,提升中医服务能力。主动加入医共体共享服务团队,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过参与县乡村三级临床医师、护士、公卫人员、乡村医生、村(社区)干部团队,为辖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突出重点人群管理。抓好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管理,开展11种慢性病延伸服务,实现慢病患者“家门口”取药,报销比例提高15%。加强信息一体化管理。加入医共体影像检查、医学检验、心电诊断、远程诊疗、信息服务、药品采购配送、后勤保障医疗服务中心,将卫生院影像、心电、慢病等信息实时上传,由总院专家提供影像诊断、会诊指导等服务,实现集团内部信息互通、业务协同,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有效改善了群众就医体验。
文化惠民,推动文体事业高质量发展。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持续加强贫困村文化设施建设,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制定贯穿全年的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贫困村文化服务项目,积极配合县文化馆组织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巡演活动60余场,实现全街道戏曲进乡村全覆盖。开展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工作,广泛开展阅读活动,以学党史为契机,组织各种形式的读书会活动20余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积极开展“讲述身边初心故事”“百姓微宣讲”“观看老电影·汲取新力量”等活动20场。春节期间组织社区、农村开展“写春联、送祝福”“走访困难群众”等活动30余场。中秋、国庆组织“佳节茶话会”“红色剪纸为祖国献礼”“慈爱生日会”等活动20余场。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爱心缝纫”“普法宣传”“健康义诊”等活动80余场,利津街道专场文艺演出1场,社区文艺汇演12场,有效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