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以智能化为首的汽车“四化”,近三年,中国车市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变局。这场大变局并没有在2021年落下帷幕,相反,还会在新的一年更深层次、更大广度改变中国车市,这对身处其中的汽车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型,不再是“做和不做”而是“该如何做”。
2022年,坐下来谈谈“股比”
外企车企扩大其在华合资车企的股比,不失为“转型”的一个高效解决方案。2022年2月7日,春节长假归来的第一天,韩国起亚与盐城市政府、悦达集团签署扩大投资协议。起亚和悦达组建合资公司,新合资公司计划增资9亿美元,通过扩大投资、导入新车型、发展新能源汽车、设立出口基地等方式,迅速提升整车销量及产能利用率。新合资公司不再有东风集团的身影,东风退出,意味着东风悦达起亚正式成为历史。
可以预见,随着“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在2022年取消,合资车企的股东双方将坐到谈判桌上,就合资企业的股比,进行新一轮的博弈,起亚集团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重组、合并、混改,“转型”无处不在
事实上,不单单是起亚等国际二线汽车品牌寻求在华合资企业的更大话语权,一线汽车品牌如宝马、特斯拉、大众已经行动起来。特斯拉成为首个在中国独立建厂的外资车企。一些外资企业则通过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提高在合资企业的持股比例。
这一轮转型浪潮中,中国品牌正在主动作为,采取的方式是“收购”。即,以一定的资金换取资质、产能和技术。经典的案例有,2020年,吉利接盘力帆,全力推动复工、复产。在接手一年之后,双方还更进一步,成立50:50的合资公司。除了吉利,持续扩张的长城汽车先后接手了猎豹工厂和汉龙汽车。
在这一轮转型浪潮中,国内大型汽车集团也没有置身事外。一方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构建现代企业运营制度;另外一方面快速回笼资金,减轻发展压力。2018年由国资委下发的《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工作方案》成为一汽、东风、广汽、长安、奇瑞等国有企业混改的指导性文件。2021年,广汽集团宣布,旗下子公司广汽埃安进行资产重组,进入混改阶段,寻求独立上市。完成混改,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进而提升竞争力,成为国内大型汽车集团完成转型的解决方案之一。
从合资到自主,从股比更改到兼并重组,从轻装上阵到混改上市,中国汽车正在面临着三十年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巨大变局。无论是挑战,还是变局,无不意味着车企正在被重塑。这对于车企而言,均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一个良好的机会。
股比开放:2018年,国家发改委表示,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施过渡期开放,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记者点评】
股比放开,会对中国车市造成什么影响?从2021年的种种迹象来看,是利大于弊。一方面,外资方要在竞争激烈的中国车市中立足,需要持续导入新技术、新车型和更多的资金,扩大产能,提升销量,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另外一方面,外资企业会进一步重视其在华生产基地的作用,并以该基地为基础,扩大产品出口,进而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更为关键的是,随着竞争的加剧,中国汽车将加速完成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型。越开放,竞争力越强。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创下历史新高,累计出口超过150万辆。2022年,有望突破200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