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贵州188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成为新市民—— 搬出穷山沟迈向更加美好新生活

2020-12-03 11:20:07 中国网
A+ A-

贵州188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成为新市民——

搬出穷山沟迈向更加美好新生活

11月30日,在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鹏程街道坪子社区“希望小课堂”,社工正辅导易地扶贫搬迁孩子做作业。李华 摄

一幢幢新房整齐排列,社区卫生室、幼儿园、生活超市、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等功能室和服务场所一应俱全。

这是残疾人杨明龙的新家——习水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以前住的是土房子,买东西要下山,现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曾居住在习水县隆兴镇滨江村的杨明龙,说起今昔之变,笑得合不拢嘴。

“十三五”以来,贵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从省情实际出发,探索了“六个坚持”做法,着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前半篇文章”,创新后续扶持工作“五个体系”,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成功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路子。

早上8点,望谟县平郎社区梁富道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餐就前往附近的皮具手袋扶贫工厂工作。

在这家扶贫工厂,100多名员工最近都忙着赶制一批外贸订单。“搬迁前因怕没有稳定收入而犹豫不决,现在搬了新家,有了新工作,生活越来越红火。”梁富道笑着说,每月不仅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还能照顾家中老小,这是以前无法想象的。

贵州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创造性探索出“六个坚持”:坚持省级统贷统还、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城镇化集中安置、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以产定搬以岗定搬。2019年底,贵州已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创造了一个奇迹。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解决移民后续扶持问题的“五个体系”应运而生,通过狠抓“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确保“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

早上6点50分,凯里市29路公交车准时从白午清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缓缓驶出。

为满足安置点群众的出行需求,凯里市今年4月开通了29路公交车。“以前去市区买东西不方便,现在29路开通了,在家门口就能坐上公交车。”搬迁群众马德琴说。

就业,直接决定了搬迁群众能否稳得住。随着易地扶贫搬迁的深入推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百花齐放”的就业格局让搬迁群众收获了稳稳的幸福。

“做月嫂,每月收入7000元左右。”正安县瑞濠街道新龙孔居委会的搬迁群众米莉说,搬迁前丈夫外出打工,她带着两个孩子在乡镇租最便宜的房子“陪读”。与日俱增的家庭花销,压得小两口喘不过气来。搬迁后,经过社区“黔灵女”家政培训,她拿到了月嫂初级证书,订单应接不暇。

因病致贫也是脱贫路上的“拦路虎”。过去,晴隆县三宝彝族乡的卫生院里,7名医务人员中没有一名执业医师,仅能提供门诊服务,而村卫生室更没有稳定的医务人员。整乡搬迁到晴隆县城阿妹戚托小镇后,配套建成的卫生院设有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外科及全科诊室等,新配备了DR室、B超心电图室等,还开通了远程会诊系统,可满足上万人的基本就医需求。

“以前村卫生室只能打疫苗,去乡卫生院看病要走1个小时。”30岁的苗族搬迁群众杨登贵说,现在走路10分钟就能到安置点卫生院,从挂号、就诊到开药,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医护人员提供服务,普通的病不出社区就能看好。

贵州全面推进安置点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搬迁群众均等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在充分利用好周边原有医疗卫生资源的基础上,新建和改扩建411个规范化医疗卫生机构,为759个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了设施设备,并按规定配齐医务人员,搬迁群众看病就医有保障覆盖率达到100%。(记者 刘悦)

责任编辑:bH_03116

关键词: 新市民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