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12月11日讯 第四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今日在深圳举行,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在会上表示,数字化转型是银行业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便捷性的重要途径。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银行机构积极践行服务实体经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化数字化应用能力,创新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探索应用基于数据驱动的资源精准配置、业务流程自动化、风险管理智能化,充分满足了用户个性、广泛的数字化服务需求,打造了智慧、开放、普惠的新型金融服务。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银行业提供的大量“非接触金融服务”,有效促进了经济的“血脉畅通”,及时满足了社会民众金融需求。比如,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与全国工商联组织发起倡议,100多家银行共同参与的“无接触助微贷款计划”,为助力打好疫情阻击战和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有效的金融保障。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兆星副主席、何杰局长、利星局长、建一监事会主席、心颖联席CEO,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第四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今年恰逢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40多年来深圳以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跑出了“深圳速度”,创造了“深圳奇迹”,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范本。
今天,我们齐聚深圳这座奇迹之城、科技之都,在数字经济变革加速到来的时代节点,与来自银行业和科技界的领军人物齐聚一堂推动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建设开放、共享、融合的金融新业态,既恰逢其时,又意义重大。我谨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对各位领导、嘉宾莅临本次论坛表示由衷感谢!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以数字化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全新阶段,各行各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化发展,明确提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持续锻造数字化竞争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下面,结合本次论坛主题,我与大家分享一些思考,供大家参考:
数字化转型推动银行业孕育新业态、焕发新动能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经济好风正劲,将成为引领高质量经济发展,助力“双循环”发展格局加速形成的重要力量。
一是数字化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达35.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2%。经济的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数字金融生态,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科技赋能下,通过对“数据资产”的管理,银行业进一步释放数据价值,推动全栈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流程管理效率、风险定价能力、精细化运营能力,服务效率持续提高。
二是制定清晰的数字化转型目标,金融科技力量稳步提升。中国银行业主动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时代机遇,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目前,各家银行机构将金融科技上升至战略层面,在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和监管部门银行业信息科技发展规划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本行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确立了更为明确、清晰的数字化转型目标,并在组织架构、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探索。战略上的重视带来了金融科技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持续投入。《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20》显示,2019年,大中型上市银行平均科技人员占比提升至4%以上,平均科技投入资金占营业收入比例约为2%。部分银行还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数字金融等子部门推动数字化转型,目前共有12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成立。
三是改变银行业服务形式,打造智慧、开放、普惠的新型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是银行业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便捷性的重要途径。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银行机构积极践行服务实体经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化数字化应用能力,创新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探索应用基于数据驱动的资源精准配置、业务流程自动化、风险管理智能化,充分满足了用户个性、广泛的数字化服务需求,打造了智慧、开放、普惠的新型金融服务。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银行业提供的大量“非接触金融服务”,有效促进了经济的“血脉畅通”,及时满足了社会民众金融需求。比如,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与全国工商联组织发起倡议,100多家银行共同参与的“无接触助微贷款计划”,为助力打好疫情阻击战和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有效的金融保障。
金融与科技加速融合,业务应用水平不断提高,银行业服务质效明显改善
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金融与科技融合进一步深化,中国银行业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金融科技应用成果,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层出不穷。这些金融科技应用成果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数据孤岛、个人隐私保护等行业“痛点”,提升KYC、获客引流、精准营销、智能风控等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行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和思路。
一是着力完善金融产品供给,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用户体验全面升级。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海量大数据,为精准解读、触达用户需求提供了支撑。在零售业务、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贸易金融等业务场景中,银行机构充分挖掘内外部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原生等新技术,设计出契合用户特性和需求的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从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将服务范围拓展至长尾客户,为用户提供了“端到端”的金融服务,极大丰富了金融产品的供给。比如,针对小微企业群体,有的银行机构通过大数据、知识图谱、区块链等技术,对小微企业群体进行细分,以“零售化”方式经营小微贷款;并将进件、放资等业务环节上链,既保护了客户隐私,又使交易信息公开透明、方便追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同时,通过将数据贯穿于业务、营销、运营、风控等环节,推动其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运用精准营销、智能运营、智能风控等金融科技应用,实现了金融服务的降本增效。
二是科技赋能开放生态建设,金融服务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近年来,“银行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的理念广为业内认可,银行服务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随时、随地满足用户的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需求是大势所趋。在开放服务领域,银行机构积极探索和尝试,通过API、SDK、H5等金融科技应用输出银行服务,与民众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无缝融合,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触达能力,充分满足了C端对高频次场景金融的需求。比如,在创新支付领域,不少银行机构探索应用指纹、声波、虹膜、人脸等生物识别技术,让用户享受到了更为智能化、无感化的支付服务,让银行服务触手可及。
三是形成了科技输出能力,扩大了服务边界,实现了主动融入社会治理与共建。部分实力较强的银行机构发挥金融科技与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对B端、G端输出包括技术中台、业务中台、全场景应用式服务平台等金融科技能力和解决方案,与各方共建开放、融合、共生的新生态,成为数字社会的共建者、变革者。比如,建设银行为地方政府搭建了全事项、全流程、全覆盖的政务便民综合性服务平台,从科技成果应用者转变为协同创新者。
三、发挥行业协会平台作用,助推银行业实现高质量数字化转型。
通过稳妥开展金融科技的应用和模式探索,中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仍应清醒地意识到,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处于初级阶段,挑战依然不小,可以说道阻且长。中国银行业协会作为行业社会组织,将积极履行“自律、维权、协调、服务”的职责,广泛借鉴金融科技在行业的成熟应用经验,夯实信息科技基础,增强自身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促进与金融机构间的经验交流与协作,助力银行业高质量数字化转型。
一是密切关注行业金融科技动态,积极发挥金融科技智库作用。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协会深入追踪、研究开放银行、标准规范、数据应用、服务安全等金融科技热点问题,为银行业金融科技发展提供“外脑”支持。比如,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10家机构共同发布了《开放银行实践与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从市场配套建设、银行机构布局、监管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是凝聚行业之力打造行业新生态,构建具有公信力的业务平台。比如,今年中国银行业协会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共同签署了《CTFU平台服务协议》,推动建设“中国贸易金融跨行交易区块链平台(CTFU)”,提升贸易融资便利性。此外,为了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函证标准化规范化、电子化建设,中国银行业协会开发了第三方电子函证金融服务平台,以协会公信力服务社会,有序推动函证新规落地实施。
三是搭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平台,加强高质量复合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培养高质量的金融科技复合人才,加速推进中国银行业创新与转型,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中国建行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率先在深圳试点推出中国银行业金融科技师(CFT)认证课程培训示范项目,旨在打造“培、考、战、评”四位一体的高端金融科技人才认证体系。
四是搭建数字化公共学习交流服务平台,提升会员服务价值。中国银行业协会还以《中国银行业》杂志社为载体,整合行业数据,挖掘协会沉淀数字资源,为行业打造集信息、资讯、数据、知识库与智库于一体的应用型数据库,旨在为行业搭建便捷、高效的数字化平台,为会员提供更多增值服务。
银行业是一个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行业,以科技驱动的创新发展是银行业保持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根本所在,数字化经济是银行业转型发展的新一轮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为银行业下一步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宝贵契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银行业应吸收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感受新经济的脉动,促进银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最后,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