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能力正在不断提高。1月12日,国新办举办2021年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统计数据发布会,会上公布,截至2021年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到29.8万家,较上年增长5.2万家。在新冠疫情背景之下,信息技术管理方法、计算机技术、医疗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发明专利有效量迅速增长,专利密集型产业也成为我国知识产权发展重点。
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2021年,全年知识产权工作量质齐升,各项指标圆满完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在12日的发布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兼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胡文辉做出了这样的概括。
2021年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呈现出了四方面特点,除国内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外,还包括专利商标质押融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数字经济、医疗领域专利储备进一步加强以及外国企业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信心进一步增强。
以激发国内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为例,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国内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90.8万件,同比增长22.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21.3万件,占国内企业总量的63.6%,体现出我国市场主体创新创造能力不断增强。
而在数字经济、医疗领域方面,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划分的35个技术领域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增长最快的3个领域,分别是信息技术管理方法、计算机技术和医疗技术,分别同比增长100.3%、32.7%和28.7%,体现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专利储备不断增强,更加有力支撑产业升级,更好惠及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和日常生活。
胡文辉介绍,截至2021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359.7万件。其中,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有效量为270.4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5件,较上年提高1.2件。我国有效商标注册量为3724万件、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490个、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累计发证5.2万、累计建设57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30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同时,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实现专利商标业务“一窗通办”,省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达到52家,地市级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达到104家。
专利密集型产业成为新动能
在众多知识产权保护成果中,专利密集型产业成为一大亮点。在当天的发布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在回答记者问时表示,2020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同比增长5.8%(未扣除价格因素),占GDP比重较上年提高了0.3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4.6%,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强。并且抗风险能力强、发展韧性大。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冲击的背景下,信息通信技术服务业、医药医疗产业、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业等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了15.7%、10.1%和5.9%,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葛树说道。
据了解,专利密集型产业指发明专利密集度、规模达到规定的标准,依靠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符合创新发展导向的产业集合。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按照收入法核算,核算所需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国家统计局有关专业统计资料和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等。
《“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提出“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工作任务,预期到2025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13%。葛树表示,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将围绕规划任务实施落实,继续培育壮大专利密集型产业,推动知识产权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知识产权转换为现实生产力,培育壮大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知识产权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维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基础。”北京卓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志峰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他认为,从市场主体层面,在传播迅速、透明度高的数据化互联互通时代,无论是技术还是商业标识,如果无法通过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保护,那么用不了多久,企业核心竞争力将被转化为他人的无形资产,前期投入也将毁于一旦。从国家宏观层面,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体现了国家对于知识经济的尊重和敬畏,体现了国家对于未来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视和布局。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也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就个案而言,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有利于改善权利人维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的局面。从宏观来看,有助于调动人们从事科技研究和文艺创作的积极性,对于吸引投资、促进贸易、加快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和服务方面,我国已累计建设57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30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设立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及22家地方分中心。
此前,“长津湖”“全红婵”等商标抢注事件受到高度关注,也使专利申请的质量问题步入大众视野。2021年初,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了《打击商标恶意抢注行为专项行动方案》,对恶意抢注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公众人物姓名、知名作品或者角色名称等10类典型商标恶意抢注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并将涉嫌恶意注册商标申请相关案件线索转交地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处置。
在12日的发布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张志成介绍,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向地方通报4批次81.5万件非正常专利申请,前3批撤回率达97%。全年累计打击恶意商标注册申请48.2万件,依职权主动宣告注册商标无效1635件,向地方转交涉嫌重大不良影响及恶意商标注册案件线索1062条。
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专利代理行业的监管,在“蓝天”专项行动中,对9家代理非正常专利申请的代理机构作出吊销资质、停止承接代理业务等重处罚;对84家人均代理量持续超过平均水平5倍的代理机构,组织有关省份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实施重点检查;对29家情节特别严重的机构,挂牌督办地方给予行政处罚。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不断提升,体现了我国自主研发及国际品牌建设能力逐渐走向自信的过程,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孙志峰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同时孙志峰也指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毕竟起步较晚,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结合我国科研及品牌建设的客观实际,结合国外先进做法,参考本国实际,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细部规范,通过各种形式固化和统一执法和司法尺度,逐步消除知识产权保护不平衡的客观不足,给予知识产权权利人及违法行为人更多的稳定预期。
张志成表示,今后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继续会同各地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健全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治理的工作合力,加大对非正常专利申请的打击力度,促进专利申请质量提升,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北京商报记者 杨月涵 实习记者 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