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小电科技计划裁员2000人,多个部门裁员比例达到50%。“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也从发行价8.5美元跌到了当前的1.01美元,市值从25亿美元缩水至2.52亿美元。曾经风头无两的共享充电宝行业难道已经步入到了“下坡路”?
行业进入竞争下半场
2021年,共享充电宝行业格局大变,伴随着怪兽充电赴美上市,小电科技港交所冲刺上市失败,搜电街电合并成立竹芒科技,业内认为共享充电宝市场格局在经历“三电一兽”和“四电一团一兽”格局后再次重塑,逐渐向“小竹兽”格局转变。
近日,多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再次经历震荡,相关媒体报道小电科技将裁员2000人,针对此传闻,小电科技方面表示公司并没有裁员,只是在业务形态上有了新的升级,今年的业务定位是发展“直营+代理”模式,为此对公司组织架构和岗位进行了调整优化。
怪兽充电自在美国上市以来其日子也并不好过,3月17日,怪兽充电股价报收1.01美元。据怪兽充电发布的首份年报显示,2021年怪兽充电净亏损为1.25 亿元,相较2019、2020年怪兽充电1.6亿元和7543万元的盈利,怪兽充电由盈转亏。
此次企业的多番变动是否意味着行业来到了下降的拐点呢?头豹研究院分析师成祺认为,“与其说充电宝行业已进入下坡路,倒不如说是行业的竞争进入下半场。”
共享充电宝曾备受资本的推崇,天眼查数据显示,国内共享充电宝相关企业自2016年以来,累计融资笔数超过40起,融资总金额累计达到50亿元。经历过跑马圈地的野蛮生长,共享充电宝市场格局迎来头部玩家市场集中度走高,尾部品牌加速出清的现状。
据沙利文和头豹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市场格局洞察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排名前三的为竹芒科技、怪兽充电宝和小电科技。E侠查询三家企业的相关资料,怪兽充电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怪兽充电的服务覆盖了84.5万个POI(兴趣点)。小电科技的招股书披露,其在2020年底公司拥有的点位为71万个。2021年9月,竹芒科技公布的信息显示,旗下街电和搜电在国内市场的共享充电宝点位已突破一百万。
成祺认为,“从小电科技冲击IPO到被曝裁员,怪兽充电成功上市到股价持续走低,街电和搜电合并为竹芒,这一系列的事件可以看出资本对于共享充电宝行业依旧看好发展前景但存在担忧。市场竞争激烈,疫情影响未完全消退,资本对行业的看法会趋于保守,他们需要看到企业寻找到新的市场空间或者拓展新的业务,或者在供应链上具有新的优势。”
直营OR代理模式?
在小电科技社交平台官方账号评论下,有用户评论其“骗子公司”、“无缘无故扣钱”等等,在黑猫投诉上搜索“共享充电宝”,共有11867条相关结果,投诉的问题包括恶意扣费、霸王条款、归还后不显示继续扣费、强制消费等等。其中一家叫咻电的企业投诉量更是高达5420条。
根据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的统计数据,2021年,深圳市及各区消委会共收到共享充电宝的投诉1184宗,与2020年771宗相比,同比上升53.57%,主要投诉问题集中在扣费和服务两个方面。此前,共享充电宝也多次因为涨价等新闻被用户所诟病。
这或许是企业不断增加的运营成本以及盈利模式的单一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早期,共享充电宝企业在资本的加持下多采用直营模式来“攻城略地”,直营模式是企业组建自身的地推团队去接触线下的商家和用户,将设备提供给商家,收取租金及设备运维服务费,相较代理模式,直营模式的租金分成收入更多,且可以直接获取用户端的数据,对用户的把握度和了解更高。而代理模式虽然收到的租金分成比例较小,但是资产规模及折旧的压力也更小,还可激励代理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增强点位布局,在疫情反复的背景下,代理模式对于现金流和成本的控制优势则更为突出。
前文所述,随着大量热钱的进入,点位铺设的成本越来越高,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向代理模式转型,小电科技此次裁员风波背后正是企业转型的一个表现。成祺表示,“企业找到合理的盈利模式的关键在于了解清楚自身的目标定位市场以及已有的点位布局,在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不同场景,针对性地使用不同策略来增加营收,减少成本。”同时他认为,“在未来,利用‘直营+代理’模式完成进一步点位的布局以及各类场景的渗透将是共享充电宝的发展路途中关键的一步。”
如何破解盈利难题
成本之外,盈利模式单一是另一座压在共享充电宝身上的大山,当前,企业主要的盈利仍为共享充电业务,但是从怪兽充电财报中也可以看出,行业内卷越来越严重,对于点位的争夺惨烈、人才成本的增加、运营成本的上升、疫情的不确定因素等等,使得头部企业都已经开始亏损,最终这些压力也都转嫁到了消费者的头上,使得用户对服务的不满、对涨价的质疑,让共享充电宝行业阴霾不断。
企业期待挖掘第二增长曲线,例如大众所熟悉的充电宝售卖业务以及广告服务,此外,小电科技与点位商家开展数字营销合作,竹芒科技研发口罩机、除颤仪等智能产品来布局智能终端产业等等,都是企业开拓新业务的手段,但是这些业务在企业营收上或者占比很少,或者处于起步阶段暂时前景未明,对于共享充电宝企业而言,如何突破营收难题仍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的艰难任务。
不过,成祺认为,“在智能手机电池技术暂未取得重大突破的当下,共享充电宝的消费需求依然存在,下沉市场仍然有许多点位以及消费场景等待企业去进一步挖掘,场景渗透率依然有上涨的空间。”
共享充电宝今日的现状可谓是“成也资本败也资本”,那么对待这些新的下沉市场的消费场景,企业又该如何去挖掘呢,“企业前期在抢占点位后,可持续进行精细化运营点位,除提供充电宝服务外,还可拓展智能终端、无人零售等业务,探索公共服务类和生活服务类等流量场景,以解决盈利模式单一的问题,未来仍还有许多市场空间具有探索的可能性。”成祺表示。